时值5月,我们在狄更斯的阿尔卑斯式小屋,感觉舒适极了。
熬过湿冷的迟来春季,5月底突然阳光明媚,花朵、树木、绿地、和煦的白天、变长的黄昏、柔和的香气和适合睡眠的温柔夜晚。我的风湿性痛风大幅改善,鸦片酊的剂量降到两年来最低。我甚至考虑停止每周四的拉萨里王国之行。
这天晴空万里,我坐在小屋二楼享受着从敞开的窗子吹拂进来的徐徐春风,对狄更斯述说我新书的局部故事。
我用“述说”这个词是有原因的。虽然我那四十页的大纲和故事梗概就摆在我膝头,可是狄更斯没办法读我的字。我的手稿一直有这个问题,我听说负责处理我小说手稿的排字工人常会大声尖叫,直嚷嚷着要辞职不干。我手稿的前半部分情况更严重,因为那个阶段我通常写得比较仓促,涂涂改改,重写在纸页上任何空白处,更会代换字词,直到所有字母挤成一团,不是一团晕染的墨水,就是狂乱的线条、箭头、指示符号和粗暴的涂画。坦白说,鸦片酊恐怕也难辞其咎。
我用“局部故事”也经过考虑。其实我还没决定故事要如何收尾,但狄更斯想先听听故事前三分之二的大纲。我们已经说好,6月我再把整篇小说的大纲读给他听,届时他才会决定要不要在他的《一年四季》连载我的《灵蛇之眼》(或《蛇眼》)。
因此,在1867年5月底这个美好的日子,我花了一小时又读又说,告诉狄更斯我下一本小说的梗概。狄更斯果然值得敬佩,他听得非常专注,甚至没有提出问题打断我。除了我的声音,周遭只有偶尔驶过底下公路的马车,小屋两侧清风拂过树梢的声响,以及蜜蜂的嗡嗡声。
我念完以后放下手稿,从小屋常备的冰镇玻璃瓶倒出一杯开水,灌了一大口。
经过几秒的沉默,狄更斯整个人从椅子上跳起来,大叫道:“亲爱的威尔基!这故事太棒了!很狂野,却又够生活化!里面充满出色人物,隐含精彩谜团!还有刚刚最后那个转折,哇,彻底出乎我的意料。亲爱的威尔基,像我这样的文坛老战将可是没那么容易吃惊的!”
“确实。”我害羞地应道。我总是渴望听到狄更斯的赞美,此时他那些肯定话语跟我每日服用的药剂一样,暖洋洋地流遍我全身。
“我们的杂志一定要连载这本书!”狄更斯又说,“我预测它带动的销售量会超越过去我们连载过的所有小说,包括你那本精湛的《白衣女人》在内。”
“但愿,”我客气地说,“你不想先听完最后那一部分大纲再决定要不要买这本书吗?我还没收拢那些零星细节,比方说那场罪行的重现。”
“没这个必要!”狄更斯说,“虽然我非常期待未来一两周内听你告诉我最后结局,但我已经知道这篇故事妙不可言。情节太出人意表!叙述者本身竟然不知道自己就是罪犯!太好了,亲爱的威尔基,可圈可点!我说过了,很少有作家的巧妙布局能让我这么赞叹!”
“谢谢你,查尔斯。”我说。
“我能不能提出几个问题,或做几个小小建议?”说着,狄更斯在敞开的窗子前来回踱步。
“当然!当然!”我说,“你不但是我在《一年四季》的编辑,我们也共同创作一起编故事这么多年。故事进行到这个阶段,我很需要你的点拨与加持。”
“那好,”他说,“首先是关键情节的转折。我们的主角弗兰克林·布莱克有可能在鸦片酊——虽然是被人偷偷下药——和印度教变戏法的人的催眠双重影响下去偷钻石吗?这样会不会太巧合?我的意思是说,他在草坪上遇见的那些印度教徒不可能知道我们的……另外那个人姓什么?”
“谁?”我问。我拿出铅笔匆忙地在手稿背面抄写笔记。
“那个最后死的时候脑筋糊里糊涂的医生。”
“坎迪先生。”我说。
“是啊!”狄更斯说,“我的意思是说,那天晚上在庄园里不经意遇见的那些印度教徒不可能知道坎迪先生恶作剧把鸦片酊偷偷掺到布莱克的酒杯里,对吧?”
“嗯……”我说,“应该不知道。不,不可能知道。”
“所以说,他既然不知情地喝了鸦片酊,却又被神秘的印度教徒催眠,这样会不会稍嫌叠床架屋?”
“叠床架屋?”
“亲爱的威尔基,我是说,只需要其中一个条件,就足以让布莱克半夜起来梦游进行偷窃,不是吗?”
“呃……嗯……好像是。”我边说边记。
“再者,如果可怜的布莱克先生从他爱人的梳妆台偷走钻石是为了保护那颗钻石,而不是因为受到邪恶的印度教徒摆布,这样读者不是会有更丰富的想象空间吗?”
“嗯……”这样一来我的大惊奇就变成某种离奇的巧合了。不过应该行得通。
我还没来得及开口,狄更斯又说话了:“还有那个古怪的残疾女仆,抱歉,她叫什么名字?”
“罗珊娜·史皮尔曼。”我说。
“对,一个怪异又错乱的角色,名字倒挺美。罗珊娜·史皮尔曼。故事开始时你说她是范林达夫人从感化院聘来的?”
“没错,”我说,“我想象中罗珊娜来自某个类似你创立的乌兰尼亚庇护所的机构。”
“我大约二十年前在勃德考特小姐协助下设立的,”狄更斯依然笑嘻嘻地走来走去,“我也猜到了。我曾经带你去过乌兰尼亚,你应该知道那里的女子都曾经沦落风尘,得到重新出发的机会。”
“罗珊娜·史皮尔曼也是。”我说。
“的确。可是范林达夫人或任何跟她同等身份地位的人如果知道罗珊娜曾经……是烟花女子,很难想象她还愿意雇用她。”
“嗯……”我应了一声。让罗珊娜有一段不堪的过去正是我的目的。这点可以说明她对布莱克的一片痴心注定不会有结果,也赋予这场暗恋几许情色氛围。话说回来,像我的范林达夫人这么优雅的人物——也跟罗珊娜一样注定走向厄运——竟会雇用妓女,不管是不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确实很难说得通。我在纸页上多记了一笔。
“小偷好了,”狄更斯的语气里有着他平日的果断,“让可怜的罗珊娜有窃盗前科,那么卡夫探长认得她是因为他曾经逮捕她入狱,而不是因为她曾经在街头拉客。”
“偷窃的罪恶比街头拉客轻微吗?”我问。
“没错,威尔基。如果她曾经卖春,那么不管她如何从良,范林达夫人的家都会蒙上污名。给她窃盗前科,那么读者就能看出范林达夫人雇用她、给她机会重新做人,是多么宽宏大量的行为。”
“有道理,”我说,“很有道理。我会记下来,要修改罗珊娜的背景。”
“再来是盖德菲·亚伯怀特牧师的问题。”狄更斯接着说。
“我不知道亚伯怀特牧师也有问题。刚刚我读的时候你还哈哈大笑,说你很喜欢这个伪君子的真面目被揭发。”
“说得对,说得对!你的读者也会有同感。问题不在这个角色,你用高超的手法将他描写成一个伪善者,野心勃勃,还想窃取仕女的财富。问题在他的头衔。”
“牧师吗?”
“正是。亲爱的威尔基,很高兴你也看出问题所在。”
“查尔斯,我恐怕没看出来。身为一个道貌岸然的神职人员,私底下却虚伪欺骗,不是更有意思吗?”
“这话当然很对!”狄更斯说,“我们都见识过这类虚有其表的神职人员,表面上要大家认为他们急公好义,私底下却是汲汲营营求富贵。不过,如果我们把对象换成亚伯怀特先生,控诉的强度丝毫不会受影响。”
我正要抄录下来,却停住笔、搔搔头:“这样好像减弱了,也稀释了,淡化许多。如果亚伯怀特牧师不是神职人员,他要怎么担任这么多妇女慈善团体的主席?再者,这样修改以后,就不符合我在大纲写下来的那段精彩对白:‘他职业是牧师,天生有女人缘,选择当个热心公益的人。’不到一个小时前我念到这几句,你也笑得很开心。”
“是没错。可是如果你把‘牧师’换成……比如说‘律师’,效果一样好。如此一来,很多——也许数以千计——读者在欣赏精彩情节的同时,情感上不会产生冲突。”
“我不太……”我说。
“先记下来。威尔基,你只要答应我将来写作时会考虑我的建议就够了。任何像我们这种杂志的严谨编辑发现这类问题一定会跟作者提,否则就是失职。事实上,换成你在编辑别人的作品,也一定会建议把亚伯怀特牧师降级为亚伯怀特先生。”
“我不太……”我又说。
“还有最后一点,亲爱的威尔基,关于你的书名……”
“对了,”这回我的语气带点渴望,“查尔斯,你喜欢哪个?”灵蛇之眼”或”蛇眼”?”
“其实我都不喜欢。”狄更斯说,“亲爱的威尔基,关于书名的问题我已经思考了好一阵子。坦白说我觉得这两个名字都有点儿邪门儿,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不够吸引人。”
“邪门?”
“嗯,灵蛇的眼睛,不讳言带有圣经故事的意味。”
“也有印度教异端信仰的意味呀,亲爱的狄更斯。我对印度的各种教派做了透彻研究……”
“有哪个教派崇拜蛇吗?”
“到目前为止我还没发现,可是印度教徒……无所不拜。他们有猴神、老鼠神、母牛神……”
“所以肯定也有蛇神,这我同意,”狄更斯用安抚的口气说,“可是你的书名还是隐藏着伊甸园和里面那条蛇,也就是恶魔。更何况,你的钻石明显以‘光之山’为范本,更加不能让人有这方面的联想。”
我完全一头雾水,不明白狄更斯究竟在说什么。但我没有急着争辩,而是帮自己再倒点水,慢慢啜饮,最后才说:“亲爱的狄更斯,为什么不能有这方面的联想?”
“你的宝石,或钻石,或不管你最后决定它是什么,很明显是以‘光之山’为范本……”
“是吗?”我说,“也许吧。所以呢?”
“亲爱的威尔基,你应该清楚记得,或者我相信你搜集资料时应该也查到了,‘光之山’这颗钻石最初来自印度的光山地区。早在‘光之山’来到英国之前很久,坊间一直传言任何来自那个地区的物品都带着厄运。”
“是吗?”我又说,““灵蛇之眼”或”蛇眼”不正最适合勾起这种埋藏在脑海深处的记忆?”
狄更斯停止踱步,缓缓摇头:“如果我们的读者把这种厄运跟王室牵扯在一起就不太好了。”
“啊……”原本我希望这个字音里带着些许模棱两可的沉思意味,没想到说出口后连我自己都听得出来喉头仿佛卡着根鸡骨。
“威尔基,我相信你也还记得那颗钻石送到英国本土两天后——也就是献给女王陛下的六天前——发生了什么事?”
“不记得。”
“嗯,当时你还年轻。”狄更斯说,“有个叫罗伯·佩特的骑兵营退休中尉攻击了女王陛下。”
“天哪!”
“是啊。幸好女王没有受伤,可是大众马上把这起差点儿酿成悲剧的事件跟那颗将要献给王室的宝石联想在一起。当时的印度总督为此特地写了一封公开信到《泰晤士报》,强调诅咒传闻纯属子虚乌有。”
“没错。”我边说边抄笔记,“我在俱乐部图书馆查阅了很多有关那位总督达尔豪斯阁下的资料。”
“我想也是。”狄更斯说。如果我鸡蛋里挑骨头,会觉得狄更斯的口气有点儿漠然,“还有另一起更不好的事件也跟‘光之山’有所牵连,就是阿尔伯特亲王的辞世。”
我停止抄写:“什么?那不过才六年前的事,距离‘光之山’送抵英国在万国博览会展出已经超过十一年。阿尔伯特亲王过世以前,‘光之山’已经在阿姆斯特丹切割成很多颗小钻石。这两件事怎么能牵扯在一起?”
“亲爱的威尔基,你忘了。亲王是万国博览会的规划人和主要赞助者。正是他建议把‘光之山’陈列在大展览厅那个奇怪的特别展示柜里。女王至今依然悲恸不已,根据她身边的人所说,有时候女王伤心过度,会认为是‘光之山’害死她夫婿。所以说,我们的小说里如果书名或内容影射到‘光之山’以及它对我们爱戴的王室造成的影响,就得审慎考虑。”
我没忽略他话里的“我们”和“我们的故事”。我用冷淡的语气说:“如果不能用”灵蛇之眼”或”蛇眼”,那么你认为一部描写镶嵌在印度教蛇神雕像眼睛的宝石的小说应该取什么名字比较恰当?”
“哦,这个嘛。”狄更斯轻快地说。此时他坐在书桌边缘,露出主编的得意笑容。“我觉得我们不妨把蛇神和眼睛一并舍弃。另外想个不那么煽情、更吸引年轻女性读者的名称如何?”
“我的书向来很受女性读者欢迎。”我口气硬邦邦。
“亲爱的威尔基,当然是这样!”说着,狄更斯双掌互击,“见识过你《白衣女人》的魅力之后,有谁比我更清楚这点?我那本成绩平平的《我们共同的朋友》连载时读者人数只有你《白衣女人》的百分之一。”
“也没那么夸张……”
“你看……“月亮宝石”如何?”狄更斯打断我的话。
“月亮宝石?”我愚蠢地说,“你意思是要我把宝石的出处从印度改成月球吗?”
狄更斯发出他那种洪亮的孩子气大笑:“亲爱的威尔基,这俏皮话太有趣了。不过说实在话,有时候像“月亮宝石”这样的书名更能吸引潜在的女性读者,至少不会让她们起反感。何况其中还隐含着神秘与浪漫氛围,不会有亵渎或邪魔的意味。”
“月亮宝石。”我喃喃复诵,只是想听听从我嘴里念出来的感觉。比起”蛇眼”(或”灵蛇之眼”),它听起来索然无味、毫无色彩。
“太好了,”狄更斯大声说,重新站起来,“我会让威尔斯起草合约,就用这个当建议书名。我再说一次,你的大纲太精彩了,感觉像在读完成后——或即将完成的作品。令人赞叹的故事,里面充满令人赞叹又可喜的转折。威尔基,你的主角服用鸦片后梦游偷走钻石,自己却不复记忆,这实在是神来之笔,神来之笔。”
“谢谢你,查尔斯。”说着,我起身收好铅笔。我道谢的口气比先前少了一点儿热忱。
“亲爱的威尔基,散步时间到了。”说着,狄更斯走到墙角拿起手杖,再从挂钩上取下帽子,“这么美好的5月天,我想一路走到罗切斯特再折回来。你最近看起来健壮又红润,要不要一起去?”
“我可以跟你走到罗切斯特,再从那里搭下午的火车回伦敦,”我说,“卡罗琳和凯莉会等我一起吃晚餐。”
这是谎话,凯莉到乡下去探望亲戚了,卡罗琳以为我会在盖德山庄过夜。这天晚上有另一个人等我一起用餐。
“有个朋友陪着走半程路也好过没人陪。”说着,狄更斯把自己的手稿收进手提箱里,快步走出门,“我们出发吧,趁马路和小径还没累积太多灰尘,一分钟都别浪费。”
6月6日星期四傍晚,我正沉浸在一件我在早春时节发展出的小小乐趣,那就是带庞然大物般的黑彻利探员到附近酒馆喝杯小酒、吃些点心,之后再由他护送走进码头贫民区,进入圣阴森恐怖教堂底下更黑暗的世界,去光顾那个如今被我比喻为“拉萨里王地下愉悦商场”的地方。
几次周四夜酒馆小酌下来,我对黑彻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从他口中我惊讶地发现原来他并不是我第一次见到他时判定的那种绿叶角色。他住在离我住家不远的多赛特广场附近颇有水平的住宅区,虽然妻子几年前过世了,但他有三个他很疼爱的女儿,还有一个刚进剑桥读书的儿子。更令人诧异的是,黑彻利很爱读书,而且他最喜欢的书籍之中有些是我的作品,其中又以《白衣女人》居首。只是,他负担不起新书,所以只在几年前《一年四季》杂志连载时读过一遍。这天我带了精装本准备送给他,正在签名的时候,有个人突然走到我们桌边。
一开始我先认出那套褐色花呢西装,之后又看见扎扎实实塞在里面的粗壮臃肿身躯。那人脱掉帽子,我发现他花白的鬈发好像比在伯明翰时长了些,当时他的头发被雨淋湿了。
“柯林斯先生,”说着,他把两根手指在眉毛前一晃,仿佛碰触了一下已经不在头上的那顶帽子,“雷吉诺·巴利斯向您请安。”
我咕哝了一声。我不想看见巴利斯探员,那天晚上不想见到,任何晚上都不想见到。我脑海里伯明翰暗巷那几秒惊悚回忆才刚开始褪色。
巴利斯跟黑彻利打招呼。黑彻利一面接受我送给他的签名版《白衣女人》,一面跟巴利斯点头。或许是我不理性,可是这一幕让我有种遭人背叛的感觉。巴利斯甚至自作主张跟我们同桌,放肆地从旁边拉了把椅子过来,椅背向前、跨坐在上面,强有力的前臂搁在椅背上。他的粗鲁举止看得我目瞪口呆,一时之间误以为他是美国人,虽然他讲一口地道的剑桥英语。
“柯林斯先生,能在这里遇见您真是意外惊喜。”巴利斯说。
我不屑回应他的鬼话,只转头盯着黑彻利,用冷淡的眼神告诉他,我不喜欢他擅自让别人知道我们的行踪。之后我又无奈地想到,黑彻利是菲尔德的手下,几乎可以确定也听命于这个叫人难以忍受的巴利斯,毕竟巴利斯虽然年纪较轻,却好像是那个烦人的菲尔德的副手。于是我提醒自己,尽管近期以来我对黑彻利如此慷慨大方,但他跟我之间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友谊。
巴利斯上身前倾,悬在前臂上方,压低声音说:“先生,菲尔德探长在等您的报告。我主动告诉他如果碰见您,会提醒您这件事。时间不多了。”
“两星期前我才给菲尔德探长一篇报告,”我说,“什么东西时间不多了?”
巴利斯笑了笑,却迅速把手指竖在嘴唇前,他的眼珠子瞄瞄这边又看看那边,夸张地提醒我隔墙有耳。我老是忘记菲尔德和他那些手下认定那个幽灵祖德的爪牙无所不在。
“离6月9日不远了。”巴利斯悄声说。
“哦,”说着,我喝了一口酒,“6月9日,斯泰普尔赫斯特事故的神圣纪念日以及……”
“嘘。”巴利斯说。
我耸耸肩:“我没忘。”
“柯林斯先生,您的报告写得不够清楚……”
“不够清楚?”我打断他的话。我的声音大得足以让酒馆里任何有兴趣听的人都听见,不过当时少数几名酒客中显然没人感兴趣。“巴利斯先生,我是个作家,当过多年记者,目前是专职小说家。我无法想象我写的报告会‘不够清楚’。”
“是,是,是。”巴利斯连声附和,脸上挂着尴尬的笑容,“我是说,不,没错,柯林斯先生,是我措辞不当。不是不够清楚,而是……呃……非常清楚,只是有点儿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