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集(1 / 2)

四十九日祭 严歌苓 10142 字 11个月前

<img src="/uploads/allimg/200606/1-200606233023529.jpg" />

字幕:一九四一年

<b>江南乡村/山坡上 日/外</b>

缓缓的山坡上覆盖着毛茸茸的春草,土坡后面走来一个穿黑色长袍、背包袱夹雨伞的男人。

他埋头上坡,能看见他胸前晃动着一只硕大的十字架,不时反射着阳光。

他走到坡顶,春天的风吹起他裙裾般的袍子下摆,逆着光亮,能看到下摆破损了。我们这才发现,这是一件天主教神父的教袍,只是非常破旧了。

他放下肩上的包袱,手搭凉棚向坡下观望:坡下一片金黄的油菜花,夹杂着粉红的桃花。

他放下搭凉棚的手。这就是几年不见的法比,已是一脸风霜,并有着农夫的黧黑皮肤。

一阵狂吼传来——

<b>江南乡村/山坡下 日/外</b>

十多个日本士兵骑着军马从一片金黄的油菜花上践踏过去,发出野人般的吼笑声。

一把把马刀削下怒放的花朵。

金色的花瓣飞溅。

日本兵们扬刀平蹚着油菜花远去。

<b>江南乡村 日/外</b>

法比看见油菜花丛里出现了一个个农人——原来他们刚才躲进了田野。

法比向坡下快步走去。

不久,我们看见他来到了农人跟前,向他们打听着什么,农人们摇头,走开。法比不甘心地拦住其中一个老人追问,老人还是摇头……

<b>江南乡村/天主堂 日/外</b>

一座半塌的天主堂,石料和木头很坚固,虽然被战火摧毁了一部分,但还是能看出当年是这一代很出风头的建筑。

法比走进昏暗的弥撒厅,随着他视觉的渐渐适应,一排排清晰的土坯长桌、长凳浮现出来。

他穿过弥撒厅,来到侧边一个门口,似乎熟门熟路。

门外通往一进院子,一个穿着更破旧的教袍的中国教士正在推碾子。教士有五十岁了,弓腰驼背地推着碾杆。

<b>江南乡村/天主堂/院子 日/外</b>

院子尽头有一口井,井沿上放着一个木桶。法比走过去,用手捧起桶里的水大口喝起来。

推碾子的乡村教士停下动作,喘着粗气打量他。

乡村教士:你找谁?

法比抹了一把嘴唇,长出一口气:跟您打听个地方。

乡村教士:什么地方?

法比:这附近有没有一个日本军队的慰安所?

乡村教士:<b>(反感地)</b> 你找那种地方干什么?

法比:我……我有几个姐妹,几年前给鬼子抓来了,我一直在找她们……听说你们这个县有两三家慰安所。

乡村教士:就是有,日本人也不让人晓得。

法比:为什么?

乡村教士:日本人嘛,又要杀人,又要拜佛。又要脸面,又尽做那没脸面的事。

乡村教士在磨眼里添了一把山芋干,背起碾子上的绳子,继续干活。

法比看着山芋干从碾子下变成粉末溢出来:我在你这里住一宿,行吧?

乡村教士:不怕吃山芋面糊糊,尽管住。

法比走过去,伸手接过他的碾杆,推起碾子顺磨道开始走。他的力气远比乡村教士要足,推得快多了。

法比:我五岁的时候,我爹带我来过这里。

乡村教士:你爹?

法比:他是个美国人,叫英格曼。

乡村教士:英格曼老爹?你是英格曼老爹收养的那个男娃娃?

法比:<b>(回头笑笑)</b> 你记得我,我不记得你了。

乡村教士:你老爹可好?

法比:<b>(平淡地)</b> 三七年冬天,给日本人打死了。

乡村教士惊愕得一时无语。

法比:<b>(依然口气平淡)</b> 你讲得一点也不错:又要杀人,又要拜佛;打死英格曼老爹的那些日本兵里,还有个吃斋拜佛的总司令官。

<b>江南乡村/天主堂/弥撒厅 日/内</b>

大门开了,跟着门外的光线进来一个黑影子,向土坯垒砌的长桌长凳慢慢走去。从门口又进来一个黑影——乡村教士。

随着视觉对于黑暗的适应,后进来的两个人渐渐看清坐在弥撒厅前排长凳上的背影。那背影回过头,看着走在乡村教士前面的男人。

法比:<b>(英文)</b> 山岛先生。

长凳上的人愣住了,瞪着法比,突然又转过身,看着乡村教士,似乎觉得自己落入陷阱了。

乡村教士:你们谈,我去拾点柴火煮饭。

山岛:你怎么知道我在这里?

山岛一开口,居然一口中文,虽然音调不准,但还算顺畅。

法比:<b>(避而不答)</b> 你的中文不错啊。

法比从土坯凳子上站起,走向山岛。

法比:听说你常到这里来?

山岛:我不打算受洗。<b>(四下望着破败的教堂)</b> 我老是在想,这房子该怎么修缮起来。破是破,到底是德国人盖的房子,比起它,周围的中国人的房子也叫房子?

法比:五年前,你告诉我你要回日本,又回来了?

山岛从口袋里拿出一块洁白的手绢,垫在土坯长凳上,仔细地坐下来。

山岛拿出烟卷,递一根给法比,被谢绝后自己点燃烟。

山岛:手脚和五官齐全的男人,怎么可能允许你在后方待着?我三年前又被军队派了活儿。许多毁坏的工厂要修建复工,这些活儿都派给我了。

法比:这就是你现在做的?

山岛:是我表面上做的。你想知道我真正在做的是什么吗?

法比:<b>(有些诧异)</b> 嗯?

山岛:真正在做的是思考,在想,怎样才能再回到日本。

法比:我们俩的对话又回到五年前了。

山岛:五年前?

法比:那时候你就在想怎样回日本。

山岛:那时你就在想,怎么营救那些倒霉的女人。

法比无语。

山岛:我没记错吧?我们最后一次谈话,在南京的京都酒家,你说你一定要把那些苦命的女人找到。

法比:<b>(突然地)</b> 你见到过赵玉墨吗?

山岛:赵玉墨?<b>(想起来了)</b> 哦,我已经忘了。

法比看着他:<b>(强忍住失望和愤怒)</b> 听说,这一带有个最大的日军慰安所……

山岛:<b>(站起身,打算离开)</b> 当然有慰安所,哪里都有慰安所。打仗把非常事物变成平常事物,比如慰安所,我们也要拿出平常心情过日子。谁让这场战争在中国打呢?谁让她们活该是战争中的女人呢?再说,你们中国人的麻烦太多,管不过来,连你们中国人自己都管不了……

他站起身,很敷衍地鞠了个躬。

山岛:失陪了。

他转身迅速向门口走去。

法比一下蹿起,不知怎样就从山岛后面扼住了他的脖子,将他撂倒在地:糟蹋了中国女人,还说她们活该!

山岛使劲挣脱了法比,跟他摔起跤来。

山岛再次被法比撂倒,然后法比用膝盖顶住他的胸口,山岛的脸成了一个熟透的西红柿,涨红到了要破的地步。法比瞪着他,胸前的硕大十字架在山岛面孔上方晃荡。

山岛:跟谁学的?

法比:学什么?

山岛:摔跤摔得不错。

法比:现在我只要再来一下子,就能把你打死。

山岛:当然。

法比:你知道我不让自己下手有多难?

山岛:知道。

法比慢慢放开他,直起身,喘息着拽直衣服:起来。

山岛慢慢爬起,可以看出,他好几处都在疼痛。

山岛:不是因为你允许我起来,我才起来的。

法比躬身拍打膝盖上的泥土,眼睛余光突然看见一只手枪的枪口。

法比:<b>(瞪着山岛)</b> 你要干什么?

山岛:像中日打仗一样,以好武器取胜。

法比不可思议地看着他,看着他的枪口。

山岛:把手举起来。

法比慢慢举起手。

山岛:走吧。

他让到一边,示意法比走在他前面。他用手枪押着法比顺着土坯长凳长桌间的夹道走向弥撒厅的后部,敞开的大门一片白亮,如同天堂入口。

山岛:站住。

法比站住了,同时转过身。

山岛:<b>(向后退了一步)</b> 谁让你转身的?!

法比:不转过身,你会把我当个陌生人杀掉。

山岛:转过去!不然我开枪了!

法比:你这把枪杀死过多少中国人?

山岛的枪口有些抖颤:转过去!

法比慢慢转过身,看着门外一片春光,等待着。

山岛:别以为我还是五年前的山岛!别以为你还能利用我的心软!

法比:我不知道你有心软这毛病。

山岛:这些年我学中文学得很苦,知道为什么吗?就为了能懂得你们中国人,能懂得中国那些倒霉的女人,懂得赵玉墨……

他意识到自己失口了,愣在那里。

法比:结果你懂了吗?

山岛不语了。

法比:结果更不懂了,是吧?

山岛:<b>(歇斯底里地)</b> 她不值得我懂得!你也不值得我懂得!

法比看着大门外一枝桃花上落了几只麻雀……

山岛:你说的没错,第一次开枪,靶子不能是个熟人。

他从法比身边匆匆走过,走进了门外的太阳地。

法比看着他的激愤的背影远去。

<b>江南小镇外 日/外</b>

一个水乡小镇的城门里伸出一条青石路,一直延伸到河边的一座石桥边。

棒槌捶打衣物的声音回荡在宁静的春天下午,循声望去,能看见河对岸两个中年村妇在浣洗大堆的白色床单……

法比从石桥上走来,目光定在河对岸榆树上晾晒的若干白被单上。

<b>河边 日/外</b>

一双被春天的河水浸红的女人的手将白色被单从水里捞起。

村妇吃力地拧绞着湿淋淋的被单。

一只男人的手伸过来,抓住被单的一头,村妇吃了一惊,抬起头。法比微微一笑,以下巴示意她往左边拧。村妇迅速打量一眼法比的教士着装,慌乱地笑笑,手也就不由自主地配合着法比。两人极有效率地将被单里的水拧出来。

坐在一块石头上用棒槌捶打被单的另一位村妇从上到下地打量法比:他的样子像个四方云游的苦修士。

村妇甲:镇上的教堂几年前就给日本兵烧了,师父不知道?

村妇乙:人家洋教堂里不叫师父,叫神父!

村妇甲:现在教堂没了,神父没地方讲经不说,也没地方住啊。

法比:<b>(漫无边际地)</b> 哪颗心里有天主,哪颗心就是华厦。两位大嫂,你们这是给旅店洗的吧?

这个法比跟我们记忆中的法比很不同,内在气质似乎接近了英格曼神父。

两个村妇的脸立刻阴沉了,相互递了个类似攻守同盟的眼色。

法比的目光像是飞出去的一张网,把两人的神情突变尽收眼底。

法比:这么小的镇子,旅店倒是不小,一洗就要洗这么多被单。

村妇甲使劲捶打着棒槌。

村妇乙:原先倒是有一两家旅店,早就给小日本占了。

法比:那这是谁家雇你们洗这么多被单?

村妇乙:这就不算多了,多的时候还要到村子里去临时雇人!

村妇甲使劲清了清喉咙,将手里的棒槌捶打得更响。

村妇乙又撩起一条被单,法比再次帮她拧水,两人配合得更加顺手。

法比看着她们背后的榆树林上牵着绳子,上面晾晒着几十条洗干净的被单。阳光把榆树枝叶剪影投在白底色上,一些浅棕色的印记显然是洗不干净的血迹。

法比:我听说,这个镇上常常运来一批一批的日本兵,都是前线下来的,修整几天再开走。

村妇乙:就是!水路来的,旱路来的,铁路来的,一来上千人!……

法比:就是说,此地这家日本军队医院不小……

村妇乙:不是医院!那些鬼子哪是来疗伤治病的?是来糟蹋女人的!

村妇甲将手中棒槌打得惊天动地,村妇乙赶忙刹住话头。

村妇甲:我们妇道人家,不敢打听人家军营里的事。

村妇甲撂下棒槌从河边走上来,朝榆树林走去,一面对村妇乙招呼着:三嫂嫂,这些被单恐怕干了,该收了!

村妇乙慌忙在围裙上擦擦手,走进了榆树林。

法比看着两个女人快手快脚地从绳子上拽下一条条被单,很快就在两个大箩筐里堆积起来……

<b>日军慰安所 黄昏/内</b>

一条被单的边角被揪起,裹住一具女子尸体。她的脸部是最后进入被单的。这个女人竟是红绫,因为消瘦和缺血,她已经像个老妪,曾经的艳丽早已荡然无存。一个男人用戴着胶皮手套的手把她擀毡的长发塞进被单。

镜头拉开:这是一间临时搭建的窄小房间,芦席编制的墙壁上糊着日本图案的花纸,到处都绽裂开来。芦席墙壁被隔壁人的猛烈动作推撞,随着粗重喘息一凸一凹,贴在席面上的花纸出现了一条条龟裂。

两个男人一头一尾地拎起被单裹挟的尸体,向门外走去。

远近都是日本兵醉醺醺的歌声和笑声……

<b>日军慰安所/院子 黄昏/外</b>

院子里排着四具尸体,都被裹挟在白被单里。

刚才的那两个带口罩的男人把被单两头用绳子系紧……

被单的一头露出一张纸片,上面用毛笔写着“221”“198”……她们活着死去都是一些无足轻重的数码……

一个穿白大褂的日本军医从一排尸体最后一名身边站起,利落地摘下胶皮手套,扔到地上。

一个又矮又壮实、穿着不合体旧军服的日本中年妇女<b>(慰安所女主管)</b> 手里拿着一本名册,用一支笔在名册上圈画。她神情认真,但不是对待人类那种认真,更像是盘点货物。

男人甲:<b>(日语)</b> 221。

特写:日本女主管手中的笔尖找到了“221”,郑重地画了个“×”,又在旁边写下“1941.4.15”。

男人甲:<b>(日语)</b> 198。

日本女主管又画了个“×”,一个生命就这样被勾销了。

男人甲:<b>(日语)</b> 247。

日本女主管:<b>(日语)</b> 嗯?247昨天不是还好好的吗?

日本军医:<b>(日语)</b> 被炮团的一个军曹失手打死了。

日本女主管:<b>(日语)</b> 老是失手可不行,找来这些女人多不容易?死起来倒很容易!一死就像春天一场鸡瘟!……

暮色中,一个个长型“包袱”被搬上一辆平板车……

一张芦席盖在平板车上……

<b>江南小镇 黄昏/外</b>

法比顺着青石板街道走来,街道两边都是店铺,也有一些挂日本旗号的店铺和酒肆。日本兵成群结伙地来往。

一个十字路口的把角上,突然刺啦一声,冒起一大蓬油烟,原来是个卖水煎包的小摊。

法比向小摊走去。

他停在水煎包的小摊边上,看着对面一个大门,门框上还依稀可以读出“汇真学堂”几个字。两盏日式灯笼已经昏黄地亮在暮色里。

法比观察到大门和围墙上都拉着一米高的铁丝网,大门一边的岗亭里站着一个持枪的日本哨兵。

他眼睛不离开大门,一手从怀里摸出一张小钞,递给水煎包老板。

老板将四个小包子放在一片干粽叶上,递给他。

正在他扭头向老板致谢的时候,大门吱呀一声开了,从门内出来一辆平板车。

法比凝神盯着板车,盯着车上覆盖的芦席。

板车被套上一辆临时牵来的马。男人甲拿出鞭子,正要向马屁股上抽,马已经昏昏欲睡地向前走去……

两个男人惊讶地看着识途的牲口。

男人甲:这个畜牲,把路都记熟了!

男人乙:隔一两天走一趟,蒙上眼睛它都认识坟地……

男人甲:狗日的小鬼子,这样作孽老天爷怎么就看不见?!

男人乙:小声点!

本来看起来已经超越世俗的法比,眼里出现了痛苦和恐惧。

<b>日军慰安所/520房间 夜/内</b>

两只纤细修长的手将床单的一条边沿撕开,一点点地从被单上撕下,使之成了一条布带子。

女人抬起头,撩开披在脸上的长发:从长发下露出形同幽魂的玉墨的脸,曾经象牙般的脸色,如今几乎是银灰的。

这间房间与红绫不同的地方是宽敞一些,墙上贴的花纸也高档一些,并且完好。一扇高高的小窗边,钉了一根粗铁钉,上面挂了一把“KOTO”<b>(日式古筝)</b> 。

门被叩响。

她惊醒一般跳起,扑到门前,插上铁门别。然后她拿出与孱弱身躯不符的矫健和爆发力,冲向一个墙角,打开一块地砖,从下面摸出两条同样的被单边沿。

门外的人叩门叩得更急促了。

她慌忙在墙上挂的日本筝的弦上弄出一串音节,以表示她在弹琴……

然后她一面看着门,一面飞快地把三根布条拧成一股,打成一个活结。

她焦急无比地四处巡视,想寻找一个可以挂绞索的地方……

门外的人还在叩门。

她把日本筝取下,放到地上,将布绳挂在那根颇粗的铁钉上,一个绞索架大致成形。

叩门声激烈了。

门外人:520号,开开门!

玉墨垫起脚尖,钻过绳套……

特写:她的脚尖往上缩起,两脚勉强离地……

特写:铁钉承受不住,被拔了起来,绳子坠落……

玉墨脚一软,颓丧地坐在地上——这是个把所有自杀条件都排除了的地方。

<b>日军慰安所 黄昏/外</b>

门楣上挂了一块简陋的木牌,用黑墨写着“520”。站在这个门口的是原先装殓红绫的两个男人之一。

他又敲了几下门,门内响起杂乱的日本筝声响。他从口袋里摸出一个红色的木梳,看了看,弯下腰……

<b>日军慰安所/520室内 黄昏/内</b>

玉墨的手指肆虐着日本筝的琴弦。

然后她用尽全身力气举起古筝对准自己的头,就在此时,她眼睛定住了——门下的缝隙里,一个红色的东西一点一点被塞入室内。渐渐地,她看清了,那是一把红色的木梳。

红绫:<b>(画外音)</b> 我死皮赖脸也要活下去,活到底。人死了,记性就死了,记性里的事也就勾销了,将来指望哪个跟他们讨债啊?

特写:猩红的木梳。

红绫:姐妹里就数你赵玉墨记性好,诗词戏曲过目不忘,那些诗词曲赋都是借你的记性活下来的。就为你的记性,你也要活下去。

玉墨扶着墙根站起来,向门口走去,弯下腰,捡起红木梳。

她抬起头,隔着一层晶莹的泪水,看到红绫玩世不恭的笑颜一闪。

红绫:<b>(画外音)</b> 万一我们姐妹们都不在了,你记着我们,记着我们怎么活的,怎么死的,也就算替我们活了。

玉墨的泪水滴下来,滴在红色木梳上。

<b>日军慰安所/520室门外 黄昏/外</b>

男人还站在门口,似乎在等待吩咐。

玉墨:<b>(画外音)</b> 红绫走的时候,受罪没有?

男人甲:还好……那种病走得快。

玉墨手摸着红色木梳熟润的木质。

<b>日军慰安所/520室内 黄昏/内</b>

玉墨慢慢转过身,背靠在门上:红绫,你说你死皮赖脸也要活下去的。你哄我,骗我……

她拿起红木梳在干涩无光的头发上使劲梳着,我们发现她头上已经出现了些许白发……

<b>坟地 夜/外</b>

马灯的亮光照在两把相互交错运动的铁锨上,闪着冷光的铁锨头利索地插进土里,再把土从一个大坑里掀上坑沿。

男人甲突然感到什么响动,抬起头,浑身一震,手里的铁锨落在地上,男人乙也随着伙伴的视线看见坑沿上伫立着一个穿天主教教袍的身影。

男人乙:你是谁?

法比:没人看见你们之所为,不说明你们之所为不为人知。天地良心,无所不在,有知有觉。

男人甲:我们也没办法啊,是被日本鬼子当苦工抓来的!

法比:你们是哪个村的?

男人甲:王家集的。

法比:王家集?就是南京东南边的王家集?

男人乙:神父晓得我们那个小地方?

法比:南京人都晓得你们那个小地方。五年前被日本军队血洗了,一个女娃娃都没留下。

两个男人悔罪一般微垂下头。

法比来到一具具白被单裹住的尸体前,垂下头,绕着她们慢慢走着,动作神态让我们想起英格曼神父:这些苦命女子都是哪里来的?

男人甲:是鬼子在江南一带抓的。

男人乙:也有少数北方人。昨天就走了一个姑娘,是山东人。

法比停下脚步,下面的话似乎是他的心语:每隔三天两天,你们就要埋掉几个可怜的女人……不然怎么办?你们要从日本人那里挣钱糊口嘛。人死都死了,不埋也不行,自己同胞弟兄装敛掩埋,总要体面些,多少能告慰一点死难姐妹的亡灵,怪不得你们。给抓来了,挣一口丧德口粮,赚两个下贱工钱,养活家人老小,能怪你们什么呢?

两个男人无语,似乎在听上天宣判。

法比:埋了这么多人,你们记下数没有?

男人甲:记下了。

法比:<b>(点点头)</b> 哦。记下了。看来你们的良心还剩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