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承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免费阅读www.read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廷珪、刘子玄等人均噤若寒蝉,闭门著书,他们并没有拿自己的头颅撞击恐怖政治的铁壁。这并不是说他们怯于前而勇于后,而是形势不同所致。不同的形势下不仅造就不同的人物,而在同一人物身上,先后也有不同的表现。
这场斗争是对李派力量的一次大检阅,也由此增进了他们的信心。既然“二张”的威势已经弱化,武派的力量也已经削弱,那么扩大战果,将“驱张”运动向前推进,就是可行之事了。
别看张氏兄弟是靠男人的美色起家,可拥张派中却不乏实力干将,很多人还是有理想、有抱负的士子。那些平日里看上去有些气节的文人,却在关键时刻掉了链子。
这些熟读经史子集的士子们之所以能够抛却自尊为张氏兄弟鞍前马后,不外乎利益使然。很多文人官僚都是张氏兄弟的下属,彼此之间有关联。
张易之是奉宸府的头儿,奉宸府当时集中了许多文人墨客。这些文人墨客在身份上和“二张”兄弟有着相似之处,他们都是武则天晚年怠政的产物。
武则天晚年觉得该办的大事也办得差不多了,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一是包养“二张”兄弟作为男宠;二是搞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写诗,写字,让这帮文人陪着她玩儿。
这些人虽然是文人、大臣,但是也有着弄臣的色彩。在这一点上,他们和“二张”兄弟并无质的区别。除了文人官僚之外,以武三思为首的武家子侄,也是“二张”党羽的重要成员。
武三思以及他那些弟弟、侄子,最担心的是李显当皇帝,想要阻止李显由皇太子变成皇帝。谁才能阻止李显当皇帝呢?他们觉得只有“二张”兄弟有这个能量,所以他们想要借助“二张”兄弟阻挠李显当皇帝。同时武家的这些子侄们,他们在权力运用上并不张扬,反而显得谄媚。这其实也是武则天高压政策的结果,老压着他们,让他们觉得只有攀附武则天才有活路。发展到最后,凡是武则天宠幸之人,武家人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巴结。当年武则天喜欢薛怀义,武三思兄弟几个就放下尊严跟在后面为他牵马执镫做奴才;如今“二张”得宠,他们又来巴结“二张”。
自从魏元忠事件以来,以武三思为首的武氏一族及朝臣们,对“二张”的态度显得更为殷勤。虽然只是表面上的顺从,但至少也像一阵风掠过,草木皆倒伏。
通过这个案子,很多正直的大臣发现,原来还有那么多人反对“二张”。
这些大臣主要集中于两大部门。一是太子府和相王府。因为太子李显和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