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承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免费阅读www.read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为一,成为凌驾于州县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御史的权力也越来越大,成为一方诸侯,拥兵割据。
或许是武则天疑心太重,就连对被她视为心腹的监察官也始终保持着戒备之心。左右肃政台可以没事互相弹劾,巡察使者也是三天一换两天一调。监察御史猖狂到什么程度呢?他们可以越过自己的上司,直接上奏皇帝反过来弹劾自己的上司。
在人才的使用选拔方面,武则天虽然有贡献,但并没有像有的史学家所说的那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武则天最为推崇的是科举,特别是自己亲自主持的制科考试。
唐代的科考分为常科和制科。每年按例举行的分科考试称为常科,而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则称为制科。在武则天统治期间,以常科步入仕途的人数并不多,甚至还赶不上高宗时代。有人认为,殿试是武则天工作创新的结果,其实不然。殿试,就是由皇帝亲临现场主持制科的考试。
早在显庆四年(659),高宗皇帝就已经开科八门,并亲策举人九百人。这才是一个划时代的举动,此后制举就大致按照这个路子发展下去,也开创了帝王亲试举人的先河。既然高宗皇帝掠美在前,也就不存在武则天首创一说。
高宗开启了殿试的先河,但殿试却在武则天的手里发扬光大。或许正因为如此,史学家才会坚持认为,武则天对于科举考试的贡献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制举由皇帝亲下制诏举行,考官也由皇帝临时任命,皇帝有时还会亲临考场,考中者就会成为天子门生。皇帝的学生,前途自然是一片光明。武则天自临朝称制开始便频繁地举行制举,平均一年半载总要举办一次,频率高于高宗时代;常科考试却没什么发展,进士平均每年录取二十人,反而少于高宗时代。
唐代的常举由礼部官员主持,录取与否也是由主考官根据考试成绩来定夺,考生也大多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唐代刚开始推行科举,录取率极低,也没有誊录、糊名等规定,很多时候考生场外的表现也在考虑之中。场外表现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雇枪手那是最常用的手段,有钱人甚至可以组成一个智囊团,发挥集体的智慧。
没有背景也没有名声的寒门士子将自己的作品结成文集,托关系走后门,交到朝廷官员或者主考官员的手里,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赏识和提携,称之为“行卷”。
为了避免文章被人拿去后丢进茅厕,扔进垃圾桶,士子们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别出心裁地写点有趣的东西作引子以此来加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