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大唐中流砥柱(1 / 2)

🎁网红美女,夜夜笙歌

李瑁把话说完,又取出一个册子放在桌上。

这是他跟封常清一早就已经定好的计划。

这一次回到京城之后,如果不出意外,接下来等到李隆基的大寿过完。

那么他应该会再次返回岭南。

如果是这样,那么一切都会照计划执行。

可是李隆基那边万一要是起了别的心思,换人前来。

提前跟马璘交代这些事情,就能够派上用场。

很多人的目标都是放在他的身上,只要他一离开,马璘这边盯着的人就少了。

闲来无事,马璘这些人可以用进山狩猎的借口进行训练。

外人自然也不会起疑心。

李瑁之所以这么做,那就是来自于体内曹操的经验。

打仗之时有本事的将领的确有用。

但实际指挥则是底下的基层将领,如果这些人基础太差,根本就做不到如臂指使。

到了那时候,一旦战场对垒就会处于弱势。

所以现在这么做,就是为将来天下大乱做准备。

马璘当即把两样东西揣入怀中,一抱拳。

“王爷放心,我一定会竭尽全力做好此事。”

李瑁点了点头,开口嘱咐:“再有两天我就要离开,趁着这两天你也仔细看一看,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如果有便及时来问,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把这件事情给做好。”

马璘当下起身,“那我现在便回去细细研读。”

等到马琳走后,李瑁便对封常清说道。

“马璘这边的事情就交给你了,正好还有空,我也顺便看看李将军心中作何感想。”

李嗣业虽然说受了他的恩惠,但是说到底他是朝廷命官。

李瑁并没有把计划告诉他。

因为现在还不到时候。

接下来李瑁便以打猎为名,叫上李嗣业,带了十几名随从进入山中。

因为岭南地广人稀,因此野兽数量相当不少。

时常都会有猛虎下山之事。

众人进山没多久,就碰到一只吊睛白额大虎。

李嗣业搭弓就射正中虎眼。

众人一阵欢呼。

于是李瑁命人前去把虎抬回来,然后就地打起篝火,暂作休息。

护卫们七手八脚开始剥虎皮,准备烤肉吃。

李嗣业此时有些感慨的说道:“自从去幽州以后,许久我都没有感到过如此畅快淋漓了。”

李瑁看了他一眼,“李将军这次去了幽州,也见识到了如今边关的情况,以你之见边关,可会出大事?”

听到这话,李嗣业想了一下。

“我与子仪私下讨论过此事,若是将来幽州由安禄山这等人物掌管。”

“那么幽州必生祸乱,此人善于奉迎八面玲珑,绝非善类。”

说到这里他略微一停:“这一次来岭南的路上,听各地人说,有盗匪出没。”

“这在太宗年间可是少有的事情,如今盛世在朝,却盗匪不绝。”

“说老实话,我的心里面总是有一种担忧,说不定哪一天便会出乱子了。”

李瑁听完之后点了点头。

“若果真如此,李将军觉得这天下会乱吗?”

此言一出李嗣业愣了一下,他扭头看向了李瑁,脸上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

最后想到了什么李嗣业当即就是一抱拳。

“若是真到了那个时候,只要王爷有召,那么在下必定会为王爷冲锋陷阵!”

说到这里他略一犹豫。

李瑁淡然一笑。

“这里又没有旁人,有话不妨直说。”

听到这话李嗣业,当下便说道:“希望王爷以天下苍生为念,成为我大唐中流砥柱。”

言下之意就是,祸乱天下的事他不干。

于是李瑁便笑了起来:“你能这么说啊,我心中甚是欣慰,怎么说我都是寿王。”

“这些年天下百姓以民脂民膏奉养于我。”

“我自然希望这些百姓能够过上更好的日子,不会像如今这般一样。”

这话虽然说的不太分明,不过意思很明显。

那就是他对于现状不满。

李嗣业听到这话,脸上的表情变得更加坚定起来。

“如今文官相互勾结,而武官多出于世家大族。”

“长此以往,像我这等人便没了出头之日,到了现在已久蹉跎。”

“说是王爷真的有心拨乱反正,在下愿意为王爷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他的回答不出乎李瑁的所料。

之所以今天要把话说开。

李瑁心中自然有所打算。

这一次前来岭南当地的情况矛盾依然重重。

这相当于有隐忧。

将来南诏一旦出现了情况。

以岭南道如今的状况,难以进行钳制。

反而是剑南道那边有重兵集结。

可是在岭南地区,到处都是崇山峻岭。

在此等情况下用兵,可不是人多就能够获胜的。

曹操作为一名出色的统帅,自然看得出来这一点。

所以他心中就想着,让李嗣业参与到岭南之战,立下功劳。

当然如果可能的话,他也愿意参与其中。

就是不知道李隆基那边会不会给自己这个机会。

两日之后。

李瑁一行人起行出发返回京城。

赶在李隆基大寿前五天,李瑁入宫拜见。

光楚客早就把岭南那边的情况汇报给李隆基了。

对此,李隆基还是相当满意的。

因此见面之后他便笑着开口询问:“十八郎你觉得岭南之地能够种植新稻种吗?”

李瑁毫不犹豫的点了点头。

以他了解的信息占城稻必然在岭南可以种植。

因此回答的是一点都不拖泥带水。

“回阿耶的话,我有信心,来年必然能够把新稻种种植成功。”

“而且这一次儿臣还在各地走了一走,心中已经有了成算。”

“等到来年再种一番,如果可行,那我大唐今后将无缺粮之忧。”

李隆基听完之后很是高兴。

“这是朕今年收到最好的贺礼,都是十八郎的功劳啊。”

说到这里他略一停顿。

“对了,你在武侯祠中曾说了一句话,荒草连天风动地,不知谁学武侯耕。”

“看起来这是对岭南的情况心中有所想法了?”

李瑁对此一点都不奇怪,他摇了摇头。

“儿臣要是有想法的话,也不会只在武侯祠之中感慨,早就向阿耶进言了。”

李隆基眉头轻轻一挑。

“原本听说十八郎由此感慨,朕还想着你必然会有良策,没想到,只是感慨罢了。”

这话语里面多少有些不满,同时还有一些隐约鼓励的意思。

但是李瑁并不上当。



底部预留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