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缓缓摇头,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回儿,为师亦心有不甘,但世事无常,人力有时而穷。儒者之道,重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若这世间之人,心已不古,意已不诚,纵有万般学问,又何以治之?
为师希望你们能明白,真正的儒者,不在于形式上的传承,而在于内心的坚守与对仁义礼智信的追求。只要世上尚有崇尚仁义之人,那儒家就不会真正消失。”
此时,其他弟子也陆续回过神来,子路性情直率忠厚,第一个站出来,虽然心中同样沉重,却仍试图振奋士气:
“夫子,我们虽不能改变所有人的想法,但只要我们心中有光,就能照亮一部分人前行的路。您常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弟子愿做那固穷之君子,哪怕前路再难,也要将儒家之道坚持下去!”
子贡则显得更加深沉,他走到孔子身旁,轻声说道:“夫子,学生以为,我儒家之道之所以能在后世流传两千年,正是因为对道德的追求与包容。
儒家或许在流传过程中有所变形,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总有一日能拨乱反正,恢复儒家之真谛。学生愿随夫子,继续弘扬儒道,哪怕只是一星微火,亦可燎原。”
众弟子闻言纷纷点头,望着孔子,眼中重燃起了希冀的光芒。
“是啊,夫子,我们不辞辛劳跟随您,不就是为了传播儒道,恢复周礼,你怎能先一步弃我们而去啊!”
“夫子,带领大家走完这一回吧!”
“夫子若去,苍生奈何?”
孔子见众弟子纷纷劝言挽留,一颗灰败的心也稍感宽慰,这些弟子都是他培养出来的火种,焚尽这堕落乱世的火种啊。
他轻抚胡须,眼中闪着名为希望的光芒,语气再次坚定起来:“尔等既有此心,为师亦感欣慰。记住,真正的学问,不在于外在的功名利禄,而在于内心的充实与平静。无论未来如何,都要保持一颗仁爱之心,克己复礼,方不负儒者之名。”
“子路,启程,去卫国!”
“啪!”
“驾!”
“好嘞,夫子坐稳了。”
……
【同理,赵匡胤死后宋朝的弱势,我觉得不能说赵匡胤完全没责任。】
【但至少这个责任我觉得可以说道,说道的。】
【就是比如说重文轻武啊。】
【我刚才也描述了五代十国就是这么个时代,武人的地位过高了,高的有点溢出来了。】
【反而是文人而不值钱。所以站在赵匡胤当时的视角来看,他重文抑武错了吗?】
【你武将地位过高了,是压一压,你文人地位太低了,我提一提。】
【按他本人的意思,那他肯定不是说要重文轻武,而是文武并重。】
【所以在宋初,太祖太宗时期,宋朝武将的地位并不比文官地位低,甚至因为经常打仗,他们还相对受重视。】
【是到了宋真宗之后啊,国家大体上安宁下来,才慢慢发展为文尊武卑。】
〈泰山:什么玩意,别来啊![狗头][狗头]〉
〈泰山:我脏了[狗头]〉
〈这位更是重量级,打赢了还赔钱的属实前无古人了[滑稽]〉
【而这肯定不是赵匡胤当年能想到的。】
【在我看来,赵匡胤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已经很好的完成了历史交给他的任务。】
【他带着中国人走出了长达200多年的骄兵悍将困局,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治时代。】
【纵然不是sss级神君,但杀入前十作为ss级的帝王还是绰绰有余的吧?】
……
明朝.太祖时期
朱元璋和太子朱标正在处理政务,见天幕对赵匡胤做出总结,重新消失不见。
朱元璋看罢,不禁点头称赞,对一旁朱标说道:“宋太祖赵匡胤,确实是一代豪杰。平藩镇而一天下,终结唐朝安史之乱以来的乱世,为天下苍生带来太平。
虽然不知道这sss是和ss是啥意思,但应该是种评分等级吧?天幕都说赵匡胤能入历代帝王前十,倒也算有几分道理。”
伏案理政的朱标抬头恭维道:“父皇所言极是。宋太祖赵匡胤,颇有仁心。他得天下而不杀功臣,文官谏言亦不杀之,实乃难得。且宋太祖重视文教,改革科举,使得天下士子得以施展才华,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才有后来宋朝之文盛。如此作为,确实算得上一代明君。”
朱元璋闻言,微微一笑:“标儿,你如此夸赞那宋太祖,那与为父相比,他又如何?”
朱标想了想,自是知道朱元璋所想,遂道:“父皇与宋太祖,皆是千古难遇的明君。
但父皇驱除鞑虏,结束400年南北分裂,一统天下,建立大明,可谓再造中华。其后更是开创洪武之治,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国库充盈,功绩之大可谓远迈汉唐。相比之下,宋太祖虽也有诸多功绩,但终究还是稍逊一筹。”
朱元璋听了朱标的话,心中甚是满意。他拍了拍朱标的肩膀,道:“标儿,你能如此看待,为父很是欣慰。但切记,为君者,当以天下苍生为重,不可有丝毫懈怠。
赵匡胤虽好,但他也有不足之处,终宋一朝虽无强臣悍将,但过分打压武将却也丢了血性。
你的仁慈宽厚,勤政爱民,为父是看在眼里的,但我大明天子,却不能忘了江山是如何得来的,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感到朱元璋深情流露的训诫,朱标重重点头:“儿臣明白,江山难得更难守,儿臣必定谨记父皇教诲。”
......
唐朝.太宗时期
太极宫内,李世民、长孙皇后与太子李承乾三人,处理完朝政后,围坐于大殿一侧,品茶论史,教导李承乾着治国之道。
天幕缓缓降下,其上显现出对赵匡胤的总结与评价,言辞间既有赞誉,亦有反思。
李世民看完天幕,感慨道:“宋祖赵匡胤,确实可为一代雄主。能终结藩镇乱世,一统天下,难怪后世人认为其功绩足以与朕及秦皇汉武并列。
然则,天幕所言,宋朝因惧五代武人乱政之风,矫枉过正,重文轻武,致使国势渐弱,指望真可为君以此兴,必以此亡?”
长孙皇后目光温柔,附和道:“陛下所言极是。从古至今,兴衰更替,自有其规律。
这宋祖开创宋朝,本意或在于平衡文武,然时移世易,后世子孙未能坚守其初心,以致文尊武卑,国势日衰,我大唐也要记住这教训,不可重蹈覆辙。
不过,从宋祖的治国理念中,臣妾也不难看出他对于文治的重视,这或许是他能够开创太平盛世的重要原因,我大唐或可学习一二,广纳贤才。”
李承乾在一旁思索,他抬头望向李世民,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父皇,儿臣有一事不明。宋太祖虽重文轻武,但其文治究竟有何独到之处,竟能让天幕如此夸赞?儿臣斗胆,想请父皇指点一二。”
李世民闻言有些尴尬,这他哪知道怎么回事,天幕又没说赵匡胤怎么执政的,只得强道:“所谓文治,不过是广兴教化。
为君者,若能推行教化,广纳贤才,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使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百姓富足,便可称为明君了。
宋太祖的文治再独特,也不过实在这些这些螺狮壳里做道场,万变不离其宗。”
李承乾做恍然大悟状,拱手道:“儿臣受教了。”
长孙皇后坐在一旁看的捂嘴轻笑。
……
北宋.太祖时期
天牢内,赵匡胤面如锅底,看着天幕心情差到极点,天幕放完,他也算是明白了。
自己死后,二弟赵光义登基了,赵光义还算有些血性,起码还带兵打仗了。
可赵光义的后代就是软蛋,离谱到他都相信这是正常人能做出来的?
打赢了敌人还赔钱?而且彻底重文抑武,压制武将,导致大宋军力逐渐变弱,最后被的只剩半壁江山,成为后人嘴中的南宋,彻底偏安一隅。
赵匡胤越想越气,自己好好的大宋,就被赵光义和他的后人搞成这样,恨不得灭他九族啊!
“啊!”
他一鞭子抽到昏死的赵光义身上,对一旁的潘美下令道:“仲询,将赵光义的后代全部抓来陪他们老子!这群害人害国的孽种,千万不能放出去!”
……
秦朝
嬴政驾车正从琅琊返回咸阳,看着天幕不屑一笑:“就这也敢和朕并列?因噎废食,自废武功,徒留笑柄尔,怪不得最后被人打的只剩半壁江山。”
一旁车上的李斯恭维道:“陛下圣明,我大秦以耕战立国,以法治国,君臣上下一心,岂是那后世宋朝能比的。”
“哈哈,这是自然,我大秦岂是那宋朝可比?如今朕得无始大帝福德,日夜祭拜,定可让我大秦功业更加辉煌!
朕定要让我大秦的威名,传遍四海,让后世子孙都铭记朕的功绩!”嬴政豪情万丈地说道。
……
清朝.乾隆时期
乾隆爷端坐乾清宫光明正大牌匾之下,看着天幕弹幕所说的泰山,心中难受异常。
可恶的赵恒,你什么档次也配封禅泰山?
朕的十一全武功啊,就这么没了!
活该你宋朝皇陵被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