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古人震惊,水稻亩产一千五?(2 / 2)

〈惊了,1530公斤,是明朝亩产的四倍有余,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袁公千古![打call打call]〉

秦晔点赞。

〈我说句实话,古代用的都是土办法,不上化肥农药,现代产量其实和古代差不多。〉

秦晔打字回复:“没化肥农药照样高,现代基因技术改善种子很厉害的,化肥农药只是上buff,种子也很重要。”

〈如果世上真有神仙,希望袁公可以位列仙班,感谢您为国家做的贡献[大拇指]〉

秦晔点赞。

〈当世神农名副其实!![打call打call]〉

秦晔点赞。

各朝各代古人看着天幕浮现的数字人都震惊傻了,他们早就通过天幕的几个单位,大致换算出一石等于100到150斤左右,有的朝代一石则可以到180斤甚至200斤。

1530公斤,在秦汉和魏晋南北朝可能就是50石左右的亩产。

在唐宋元明清,就是25到30左右的亩产。

在而天幕所言,历朝亩产巅峰的明朝。

明朝最高亩产也就333公斤,而明朝一石是50到70公斤,取个中间值,也就相当于5.55石。

5.55石和30石,这其中差距之大不可思议。

后世亩产五倍有余于明朝,简直不可以思议!相比之下占城稻算什么,亩产顶多两三石。

各朝古人想破脑袋也想不到,后世人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

春秋

周游列国途中

被杂草淹没的车道隐隐浮现,坑坑洼洼的地面寸步难行,即使驱马拉车速度也快不到哪去。

子路手持缰绳,驱马前行,仰头看向天幕,一脸憧憬:“夫子,后世有袁公,制神种救万民于饥馑之中,其功绩卓著。吾欲问夫子,此人与神农氏相比,谁的功绩更大?”

孔子坐其后沉吟片刻,缓缓道:“《诗经》云:‘民以食为天。’

袁公之功,在于保民之天,其德之大,可见一斑。

神农氏者,古之圣王,尝百草以辨药性,开农耕之先河,其功绩彪炳史册。

吾观袁公,其心如农,其志在田,致解饥荒,此乃仁义之举。

食者,生民之本,国家之基。袁公之功,在于固本强基,使百姓安居乐业,此乃治世之大道也。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然袁公非但不忧贫,更以农耕之道,解天下之忧。彼虽未言谋道,然其行已合于道,此乃大智也。

若无神农,农耕不存。若无袁公,饿殍遍野,二者皆圣,难以齐比。”

子夏跟在车旁行走,笑到:“圣人之间难以比较,皆为有大功德之人,神农氏如春之播种,袁公则如秋之收获。若无神农氏之开创,何来袁公之精进?若无袁公之创新,神农氏之业恐难以延续至今。二者之功,犹如天地之交,缺一不可,难以分割。”

颜回闻言颔首:“子夏所言诚为至理。春种秋收,乃天地自然之法则,正如若无周公制礼作乐,何来天下礼仪?礼仪之于国家,犹如栋梁之于房屋,若无栋梁,房屋何以屹立?吾等周游列国,不辞辛劳,正是欲拨乱反正,重塑礼仪之道,以期天下太平,百姓安康。”

孔子赞赏点头,扫视众弟子,都令他颇为满意,尤其是颜回,最是合他心意。

……

秦朝

刚刚下令两路起发,智取占城稻的嬴政原本心情激荡,幻想获得占城稻后又该如何大施手脚。

看到天幕所示,原本就激荡的心情又是一惊,占城稻已是厉害非凡,竟还有比它更厉害的神种?

若真有此神种,占城稻就可有可无了!

神种,必须获得!

嬴政低吼:“治粟内史,朕令你研究出天幕所示神种,若有所得,封关内侯,食邑五百,赏千金!”

治粟内史两股战战,闻言硬着头皮出列:“陛下命令,臣自当皆竭尽所能!”

殿下百官无不同情的看着治粟内史。

……

大明

北京,紫禁城,御书房

夜幕深沉,皇宫之内,烛光摇曳,将宫殿内的景致染上了一层朦胧神秘的色彩。

一盏盏精致的宫灯悬挂于梁柱之间,散发出柔和而温暖的光芒,仿佛在为这沉重的夜晚带来一丝慰藉。

崇祯帝朱由检站在床边仰头看向天幕,天幕其上正投影着一片金黄的稻田,稻穗沉甸甸的,宛如黄金般璀璨夺目,那是杂交水稻的奇迹,亩产之高,令人咋舌。

朱由检的目光紧紧盯着那天幕,眼中闪烁着不灭的焦虑与期盼。他心中暗自祈祷:“若能得此高产水稻,我大明百姓或许能免于饥荒之苦,大明江山社稷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他的双手紧握成拳,仿佛要将这份希望紧紧地握在手中。

身着赤罗衣,头顶乌纱帽的徐光启提着衣角,步履匆匆的进入书房,这位大明朝的最顶级的农业专家,被皇帝急切地召见至此。

踏入大殿的那一刻,徐光启便感受到了那份压抑而沉重的氛围。

他缓缓靠近朱由检,抬头望向那天幕,那是他即使看过多少次无法忘记的奇迹景象,带着感叹说道:“杂交水稻,此等奇迹,若真能在大明实现,将是何等壮举?然其技术之难,又岂是轻易可成?”

“徐卿!”

朱由检的声音带着一丝急切与期盼,“你可能研究出这杂交水稻?若有此稻,我大明国危可解!”

徐光启闻言,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此事之艰难,但更明白此刻的皇帝和整个大明王朝都需要一个希望。

他深吸一口气,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更加坚定,咬牙道:“陛下,臣虽知此路漫长且艰难,然臣愿倾尽所学,招募天下有智之士,共赴此责。但此事需时日,更需陛下耐心与百姓支持。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期不负陛下之重托,解我大明之国危!”

朱由检闻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大明,还是有忠臣的!

朱由检紧紧握住徐光启的手,眼中闪烁着泪光:“徐卿,我大明有你,乃是社稷之幸,百姓之福。朕全力支持你,期待早日看到杂交水稻的一天!”

感受着皇帝掌中的力度,捏的他生疼,皇上将如此重担压在自己身上,徐光启虽诚惶诚恐,却暗自发誓:

“君有所托,臣岂能相负!为了陛下,为了大明,为了百姓,我徐光启定要将这杂交水稻之奇迹,在大明的土地上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