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错,确实有几分道理,朱元璋点点头示意朱标继续说。
“儿臣以为,欲安军户,必先富之。可令军户闲暇时,兼事农耕与商贸,以增其财。又可选才德兼备之士,教导军户子弟,使之知书达理,技艺精进。如此,则军户生活无忧,战力亦能复振。
再者,可设轮换之制,使军户得以定期归乡省亲,以慰其思归之心。”
听到此处,朱元璋面露古怪,但也没有打断,继续听下去。
“父皇圣明,定能洞察儿臣之用心。望父皇采纳儿臣之策,安军户,固边防,使我大明江山永固,百姓安居乐业!”
终于,朱标讲完,一脸期许又带些犹豫的看着朱元璋。
朱元璋听罢,拍拍朱标肩膀,语重心长道:“标儿所言,自是有理,可你有没有想过,军户自己耕地种粮,还让他们经商,甚至请先生教他们读书,还回乡省亲,做了这些事产生的后果?”
朱标自是懂这些,闻言也不再言语,垂头丧气,似是有些闷闷不乐。
马皇后看着朱标的样子,连忙蹬了朱元璋一眼。
朱元璋一个哆嗦,又是拍肩道:“好了,标儿有善心,为父自是看在眼里,有此心意,以后与民修养,不失孝文之姿,只是要懂得制衡,一味仁慈只会助长他人野心,切不可养虎为患。”
马皇后闻言又是一个白眼赏给朱元璋,制衡,你有那玩意吗?
朱标重重点头:“儿臣铭记父皇教诲。”
就这样,一家三口又是窃窃私语,向着楼台水榭深处走去。
……
【我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把国家称为“社稷”,社是土地神,而稷是五谷神,两者都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用社稷代替国家,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么我国自古以来的粮食产量究竟如何呢?】
【今天up主为大家算算这笔账。】
【这个问题其实非常复杂,因为粮食产量会受到政治,气候,地域等多因素影响,所以并不能随便用历史文献记载和简单换算得出结论。】
【如春秋战国时,诸侯并立,政权不一,各国的计量单位都不同,亩制和容积都有各自的标准。】
【如韩魏以200步为一亩。】
【赵国以240步为一亩。】
【而先秦到唐朝流行的作物,一直是被称为“粟”的小米,也即是“禾”,就是悯农所说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
唐朝
白居易宅院
经历了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的白居易,终于在元和15年于新昌坊购得人生第一套宅院,这一年他50岁。
房子虽小,但白居易对其喜爱有加。建亭栽花,种竹插柳。因院中有亭,又为新建,故称新亭。
白居易以诗为信,赋诗《新亭病后独坐招李侍郎公垂》邀约李绅。
大致意思是,新亭建好,却无人光顾,趁着天气好,我起一个茶灶,建了个御寒的篱笆,头疼的毛病刚刚好,眼疾也在恢复,浅酌几口酒,闲时便写诗抒怀,这里放了两张床,一张就是为公垂准备的。
已经官居户部郎中的李绅听闻十分感动,欣然应邀。
二人此时正在亭中煮茶赏雪,畅谈国事,倒也风雅。
听闻天幕传来的诗句,二人皆是惊愕不已。
白居易轻啜一口茶水,对李绅打趣道:“公垂仁心,天幕亦有所闻,如今举例,亦用公垂之诗,这也算是简在天心吧?”
李绅有些尴尬:“乐天莫笑话我了,如今我也不过是老杜所言‘朱门酒肉臭’中的朱门,那还有当年哀民生之多艰的初心,实在令人惭愧。”
白居易安慰道:“公垂切勿如此自愧。人生于世,境遇变迁,实乃常事。昔日公垂作《悯农》之时,心怀天下苍生,其情之真,其意之切,至今仍为世人所称颂。此等初心,岂会因岁月流转、境遇变迁而随之消逝?
兄今虽身处朱门,然心中任有慈悲,若能以此富贵之身,行利国利民之事,岂不更能彰显当年初心?”
言罢,白居易举杯与李绅相邀,二人相视一笑,共饮此杯。
……
【可见到唐朝时,虽有水稻小麦等作物种植,但黄河流域的主要农作物还是小米。】
【作物种类不同,自然导致古代亩产问题难以一言以蔽之。】
【如果不谈食物种类只看产量,汉书食货志记载“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一石半。”】
【换算到现在的田亩数和产量,大约平均亩产为63公斤左右,这已是当时全球最高的农业水平了。】
【魏晋南北朝时,嵇康的养生论提到:“一亩十槲,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
【也就是一亩地如果能产出十槲,那就是高产良田,而全国上下都以此为标准。】
……
秦朝
秦始皇闻言十分赞赏:“不错,就要有个统一标准,若标准不统一,行政效率也会随之降低,成本也会增高,国家便不会强大。”
……
【换算下来平均亩产为90公斤左右。】
【到了唐朝,不管是新唐书还是旧唐书,亦或吐蕃文献记载,其中记录的平均亩产水平都是一石二石,南方水稻可达三石,也就说南方水稻可以到亩产138公斤左右。】
【这还得益于唐朝土地开垦力度比秦汉大,南方熟地更多,农业技术进步等多因素。】
……
唐朝
太极宫,御花园
李世民正牵着李明达的小手和长孙皇后一同散步,随着潺潺小溪而走。
李世民不在意天幕所显露的生产数据,身为一个勤政爱民的皇帝,这些资料他都了然于是,反倒是其他字眼引起他的注意。
李世民看着天幕纳闷道:“新唐书?后唐书?这官史不都是一朝一部吗?怎么我大唐还有两部?
前后汉书虽然都称汉书,但分别写的是西汉和东汉。
莫非我大唐以后也如大汉一般,国祚中断,又出明主复兴唐室?因此有新旧唐书!
肯定是这样,看来朕以后就是大唐的太宗文皇帝,不错,着实不错!”
念及此处李世民兴奋异常,他的偶像就是汉文帝,汉文帝是大汉的第二位实权皇帝,他李世民也是!
汉文帝开创了文景之治,他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
汉文帝文治无双,轻徭薄赋,鼓励生产,他李世民也虚心纳谏,推广均田,同样鼓励生产。
如此对比起来,他李世民也是大唐文皇帝啊!
所以以后自己的地位和汉文帝相当?
不对,自己应该更强一些,毕竟自己打仗也很厉害。
兴奋过后,他更好奇,以后会是谁再造大唐,光复李氏江山?
他相信,以后天幕会披露的,通过这天幕两次变化,他有预感。
李明达一句话又将他从幻想拉回现实。
天真道:“阿父,难道新唐书和旧唐书不是两个人写的同一本书吗?所以一个叫新唐书,一个叫旧唐书?”
李世民揉揉女儿的小脑瓜:“傻丫头,此事有前朝旧例,怎会如此简单。”
李明达晕乎乎的摇摇头,她也不懂这些:“原来如此!”说罢,也不关心,便要拉着李世民的手去小溪中捉鱼。
长孙皇后莲步轻移,缓缓跟上,一脸无奈,她自然知道李世民崇拜汉文帝,无时无刻不拿其作为榜样,现在连听到一个名字都能联想起来,属实有些魔怔了,温柔劝诫道:“陛下切勿多虑,史书编纂自有其缘故,或许真如兕子所言,就是不同人前后编写的同一部书。
陛下雄才大略,开创贞观之治,如今大唐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此乃陛下之圣德与功绩。
陛下当以此为荣,继续励精图治,使大唐之基业更加稳固,而非因史书之名心生遐想。
后人之事我们无法干预,能做的就是将现在之事做好,为后人打下稳定的江山,便已是我们能做到的极限了,也算不负百姓,不负列祖列宗了。”
李世民闻言一怔,看着李明达在水中捉鱼,恍然一笑,握住长孙皇后的手放在自己的胸口,深情地望着长孙皇后,眼中满是感激与爱慕,他柔声道:“观音婢,非但贤后更乃贤臣,良师,益友。朕之肱骨,亦是朕心头所系!
若无皇后的贤良淑德,聪慧机敏,果敢直谏,朕又如何能安心治理天下,开创贞观之治?
皇后所言极是,史书之名,不过后人记载,实无关乎朕之功绩与大唐兴衰。
朕当以此为戒,不再因虚名而分心,励精图治,以固大唐之基业。
皇后与朕,同心同德,共筑大唐之辉煌,如日月相映,缺一不可!
朕必不负皇后之期望,亦不负百姓与列祖列宗之嘱托,使大唐盛世,绵延不绝,光照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