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差一点就把标准调到岭南道那种级别的还要不要脸了啊喂!
不过最后京城的标准只调到了江南的一半左右,也算可喜可贺。
当然了,京城也是卧虎藏龙的,调宽的标准并不会影响有真材实料的人名次,而且为了京城的宽标准以及便利,其他各道的学子也会谋求转籍到京城应考,最后的进士名次,京城人士也有许多名列前茅的。
观源选择在金陵科举,他要考上举人的难度,可能比得上京城的学子考进士了。
郑氏出身江南的郡望世家,虽然自豪于儿子的志气,却也有些担心他是否会科举受挫,甚至从此自暴自弃。
↑您真是想多了呢,老太太。
弘承四年观源过了童试,还成了案首的消息传回荣国府,郑氏喜不自胜,就连一向对郑氏偏宠小儿子而感到不满的史氏也情真意切地“恭喜老太太,恭喜老爷”。
在史氏看来,小叔子有了功名,日后提出让他搬出去住,郑氏和贾代善的反应也不会那么激烈,也不用太担心日后会有一个不成器的、日日来打秋风的亲戚了。
观源选择的是在金陵参加科举,那也就是说,他的乡试也得在金陵考。
弘承二年的时候举行了会试,下一场会在弘承五年举行,乡试,会在会试的前一年举行,观源得了秀才的功名之后,正好可以继续考下去。
观源的年纪不大,弘承四年,他也才十五岁,这个年纪,得个秀才、举人什么的,就已经是了不得的神童了,至于他这个年龄的进士,大越开国以来这四十几年,还未曾出现过。
不过做官的年龄不大,嫁娶的年龄却是已经够了。
恰巧东府的贾敬,今年十一岁,也要学着观源回金陵祖籍考童试,郑氏便托了他打探一下观源的口风。
老太太给小儿子选媳妇儿,除了选个家世出众的,还得参考小儿子自己的意见呢。
致力于考试的观源完全没有想到老太太这就要给他找媳妇儿了,这也太着急了一点吧!
观源自然是不愿意的,但是他的理由却很冠冕堂皇,要等到他考中进士的时候再议亲,这样郑氏也更有底气。
虽说观源的家世背景不错,但是他到底已经和哥哥分家了,等到以后郑氏去世了,难不成他还住在荣国府不成?
所以他考中进士的话,郑氏给小儿子议亲也更方便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