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廷议出兵 (第2/3页)
立在山峰的太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免费阅读www.read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便能水到渠成,反之则辽东危矣。”
昨日在武英殿议政时张鹤鸣一直沉默寡言,因为他知道首辅大人的要价有点离谱,皇帝肯定不会答应,于是他决定在上朝时抛出一个较为合理的价码,再联合百官制造声势,迫使皇帝拿私房钱买单。
果不其然,见有大佬带头冲锋,一群御史言官纷纷跳出来附议,连楚党、浙党、齐党的官员也表现得同仇敌忾,简直恨不得亲自去前线披挂上阵。
朱由校想散朝,可发言的人络绎不绝,支持增派援兵的声浪是一浪高过一浪,大伙儿都在竭尽全力的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
这其中肯定有人是真的以为增兵就能击败建奴进而收复沈阳,但也一定有人只是为了赚个名声,反正朝廷不敢派他们去杀敌,更不可能要求他们掏钱,过过嘴瘾何乐不为。
问题是朱由校要考虑的事情就多啦。
天下是朱家的天下,如果他对国土沦丧都不闻不问,那往后还能指望将士们尽忠报国吗?所以这钱不能不出。
不过具体出多少呢?
他一不懂军事,二不会审计,三不知粮价,可以说是两眼一抹黑,总不能大臣要多少就给多少吧。
幸好自打开国皇帝重八哥起,朱家就传承了一项绝技:砍价,无论物资采购还是服务外包,一律跟买菜一样,能砍一半就绝不会打七折。
派兵打仗严格来说可视作一项服务外包,官员即乙方,皇帝自然是甲方,乙方大可以把你的成本预算和投标价格报上来,合不合理都不重要,反正甲方也看不明白。
为了不被奸商蒙蔽,甲方先还个地板价,要是乙方觉得这活儿干不了,双方再坐下来慢慢磋商价格,总能找到一个平衡点嘛。
其实这样也挺好,至少大伙儿在面子上都过得去,至于事情能不能办好就另当别论了,古往今来的家族生意莫不是如此。
经过一个多时辰的争论,双方终于达成了一致共识:由内库拨七十五万两银子交予户部统筹,兵部即日从山东、山西、陕西、直隶抽调三万人马赶赴山海关,再命山海关驻军接到急递即刻发兵驰援辽阳。
退朝后朱由校气呼呼的回到了乾清宫,不为别的,就为他觉得自己被大臣们合起伙来给坑了。
昨晚周宁在御书房里对他信誓旦旦的肯定,辽东局势已无可挽回,为今之计应立即放弃辽阳、盖州、海洲,将前线部队全数撤回广宁。
如此一来不但不用增兵,反而能省下不少银子,待户部攒够了军饷再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