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西蒙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免费阅读www.read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复又重新冻结,稍不留神,就会踩碎表面的薄冰,掉进冰海中。我们曾受过训练,即使被海水卷到最厚的冰层之下,在海面和冰层底面之间,也总会有一层薄薄的空气。我们浮到那层空气里,就算是脸全部泡在水里,也要把鼻尖凑到里面,然后沿着冰一路前进,直至到达裂缝,或者找到薄到足以砸开逃生的地方。
但那只是理论。我对此唯一的实践检验,就是参加了一个搜索救援组,大家分头寻找一个圣甲虫驾驶员。那名驾驶员下了车,从能支撑起他那四吨重机械的冰层处,朝外走了不到两米,结果掉进了冰窟窿,失踪了。是我找到了他,距圣甲虫和安全冰区大约六百米,他用了上面提到的呼吸技巧。找到他的时候,他的鼻子还紧贴在极厚的冰上,但嘴在水下大张着,脸就像掠过冰川的雪花一样惨白,双眼冻得僵硬,犹如钢铁轴承。我极力不去想那画面,拼命和急流搏斗,浮到水面,拉拉绳子,提示贝提克停止放绳,把脸贴上一片片碎冰,寻找空气。
水和冰之间有几厘米的空间——裂缝沿着大气冻川一路往上,如同倒置的地沟,那里空气还更多。我深深呼吸着冰寒的空气,将手电激光器的红色光束射进裂缝,然后又往狭窄的冰道照去,前后都照了下。“歇息一下。”我气喘吁吁道,“我没事。走了有多远?”
“大概八米。”贝提克的低语在我耳中响起。
“见鬼。”我咕哝了一声,全然忘记了通信装置也会把没说出声的话原原本本传送出去;我还以为至少已漂过了二三十米呢。“好吧,”我大声说,“第一处炸药我打算放在这儿。”
幸亏我的手指还没僵硬到按不动手电激光器的开关,我将其拨到高强度状态,在裂缝侧壁融出一个小槽。先前我已经为塑料炸弹做了预塑,现在我开始做进一步的塑力工作。炸药终于塑造成功——也就是说,只要我的准备工作没出差错,冲击波就会精确地按我想要的方向释放。早先,我已经提前完成了大部分工作,因为我知道,我所要做的,就是让冲击波笔直向上方和身后的冰墙轰去。现在,我继续精确引导爆炸力的卷须:所用技法,跟用等离子子弹打穿钢板如出一辙,要造出像炙热的子弹掉入黄油时的效果,让那些等离子卷须刺裂身后的巨大冰墙,穿透八米厚的冰,把它切成几大块,干净利落地掉进河里。但这只能仰仗一种情况,但愿在多年的环境改造中,大气生发器已经往空气里注入了足够的氮气和二氧化碳,这样,才不至于让爆炸演变成大规模的氧气燃烧。
因为早已确切知道了冲击波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