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西蒙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免费阅读www.read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显日志上。在最后的日子里,为了再一次听到伊妮娅的声音,我又将它们播放了一遍。
“告诉我们技术内核的事。”听到圣神抵达消息的那晚,讨论照常进行。其间,一名僧侣请求道:“请告诉我们有关内核的事。”
伊妮娅犹豫了一秒钟,便马上微微颔首,仿佛在向自己的思想发令。
“很久很久以前。”她开始讲述,一旦需要进行大段的解释,她都会以这句话作为开始。
“很久很久以前,”伊妮娅说,“一千多标准年前,大流亡前……三八年的天大之误前……我们人类所知的自主智能生命,便唯有人类自己。然后,我们有了一个想法,可不可以通过一项庞大的工程,设计出另一种智能——用大量的硅制造出一种开关式检测装置,构成的部分有晶体管、芯片、电路板……那是一台机械,拥有许许多多互相联结的电路,换句话说,是模仿——请原谅我用这个词——模仿人类大脑的形态和功能。
“当然,人工智能并不是这样进化而来的。他们差不多是在人类懵懂无知时,兀然出现在了这个世上。
“你们必须首先想象旧地的样子,那时的人类尚未拥有外世界殖民地。那时还没有霍金驱动器,没有星际旅行。所有的鸡蛋都在一个篮子里,那个篮子就是我们美丽的蓝白水世界——旧地。
“基督纪元二十世纪末,这个微小的世界出现了原始的数据网。最基本的星球无线电通信,进化成了一种由古老硅基电脑组成的分布式密集系统,除了通用通信协议,这些电脑没有组织和阶层的需要,也没有别的任何需要。就在那时,内存分配式集群意识的产生便无可避免了。
“今日的内核人格最早的直系祖先,并不是那些刻意创造人工智能的项目,而是一些模拟人工生命的偶然尝试。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技术内核的曾祖父,一个名为约翰·冯·诺依曼的数学家,对人工生命的自我复制作出了全面的论证。早期的硅基电脑小到足以被个人所用时,好奇的业余人士便马上开始尝试,试图在这些机器狭限的CPU周期中创造合成生物。于是,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超生命产生了,这是一种会自我复制、储存信息,能够交互作用、代谢、进化的生命。在那个世纪的最后十年,它逃脱了个人电脑的小池塘,进入了萌芽中的行星数据网,当时它被称作互联网。
“早期的人工智能蠢如泥垢。或者更准确的比喻是,蠢如泥垢中的早期细胞生命。在培养皿一般的温暖数据网中,漂浮着一些早期的超生物,其中有一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