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布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免费阅读www.read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碟的儿戏。互联网并不像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是家用电脑的新生事物,其实它早在三十年前就已经被美国国防部设计出来了。那是一个庞大的电脑网络,是为了预防核战争而为政府设计的安全通讯系统。国安局里的耳目早就是网络精英了。通过电子邮件从事非法活动的人很快就知道他们的秘密可不像他们想像的那样隐蔽。联邦调查局、缉毒局、国内收入署和美国其他法律执行机构——再加上国安局里那些狡猾的黑客们——都沉浸在无数的抓捕和定罪的快感之中。
当然,当世界各地的电脑用户发现美国政府公然阅览他们的电子邮件时,他们义愤填膺了。甚至连那些只是通过互发电子邮件来自娱的笔友们也深受隐私被偷窥的困扰。全球的程序开发商们开始研究新的策略,确保电子邮件更加安全。他们很快找到了办法——公开关键码<sup>1加密法,公钥加密法就这样诞生了。
公钥加密法看似简单,其实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它主要是通过简便易行的家用计算机软件来实现的,它可以倒换<sup>2个人电邮信息,使之完全无法阅读。用户可以在写好信后,把信件通过加密软件进行加密,那么接收方看到的就是乱码——全然无法辨认,其实这就是个密码。这一传送物的拦截者在屏幕上看到的也只能是乱码。
还原其信息的惟一手段就是输入发送人的“万能钥匙”,——就是一系列密码,其作用很像自动取款机所需的个人身份号码。万能钥匙通常又长又复杂,它包含着所有说明加密规则系统所需的原始信息,其实就是进行数学运算以再现原始信息。
现在用户可以自信地发送电子邮件了。即使这一发送物遭到拦截,也只有得到钥匙的人才能破译。
国安局立即意识到了困境。他们现在所面对的不再是仅凭一双手和方格纸就可以破解的代用密码,而是计算机生成的加密功能,这一功能运用混沌理论和多重符号字母把信息打乱,使之看去杂乱无章,根本无法破解。
起初,用户使用的万能钥匙通常较短,国安局的电脑一下子就能“猜测”出来。如果一个待破解的万能钥匙是十位数,那么电脑就可以编出程序,尝试0000000000和9999999999之间的每一种可能性。或迟或早,电脑会碰上正确的序列。这种试猜法被称为“蛮力解密法”。这种方法可能旷日持久,但从数学意义上来说却是有保证的。
随着全世界都了解了蛮力解密法的威力,万能钥匙便变得越来越长。电脑用于“猜测”正确序列的时间从最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