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观影二 (第3/5页)
酒神葡萄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免费阅读www.read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么有生产力的差距,不同社会对不同人的态度差异是存在的。
在他们眼里,镜头对准现在定义的庶民、氓流,后世的普通人,就是对他们的一种冒犯。
因为这么一个镜头片段,一些原本看见美食兴致高昂的人觉得难受了。
[“数千公里之外的吉林查干湖,另一批职业捕捞者,等到了工作季节的开始……”
清晨的阳光升起,一些人赶着几匹马儿,拉着车子走在宽广厚实的冰面上。
冰上立起红色旗帜,老手赶着马儿围着一个地方不停转圈跑,其他人在冰面上拉开渔网,冰上除了马儿和装载货物的木头车,还有好几辆四轮汽车。]
吉林?
清朝,入关多年,不能随意走动,都不知道老家到底什么样的满人小辈们立刻抬头。
有点文化见识广的老一辈科普道:“那是查干泡,蒙古人叫查干淖尔,自古以来就鱼类繁多,鸭雁群集,芦苇成片。
辽太祖建国后称这里为“鸭子泺”,是契丹贵族的鱼猎之地,现在是‘放生泡’,严禁捕鱼。”
老人看着上面冰面上穿着厚实,带着皮草帽子,一起齐心捕鱼的人,一时也猜不准这到底是那个族的。
[“凌晨四点,查干湖的渔民趁夜色出发。棉袜子,毡嘎达,狗皮帽子……”
好几匹马儿在冰面上哒哒哒走着,身后拉着的木车上坐着十来个人,各个裹的紧实。]
现在的上层满人是没见过这种场景的,但是清朝的东北人很熟悉这种赶早去冰上捕鱼的生活,不能捞查干湖的,他们也有其他江湖能捞。
有人看了用族里语言说:“还是后人轻松,我们捞鱼,哪有这样亮的灯能随身带呢。”
同伴赞同道:“我刚刚都看到冰上有汽车,总感觉他们现在捞鱼的方式都只是为了拍摄做的。”
和他一样想法的幸运观众发出弹幕提问,挖藕好像不是人工不行,但是捕鱼这也人工?
小小:“查干湖冬捕很有名的,我记忆中就是‘传承千年,不靠机械的渔猎文化’,很多人去东北旅游还会特意慕名去参加冬捕来着,好像确实不用机械。”
记得去年哈尔滨旅游火爆程度的大家瞬间懂了,传承千年的渔猎文化,那确实是个好大的噱头。
现在轮到南方人和西北人被这样宽阔冰面吸引眼球了。
但是他们完全没懂,就看见片子里的他们开凿了几个冰洞,下网,然后马儿围着一个绞盘转圈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