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布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免费阅读www.read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蒙羞受辱和诚惶诚恐的日子一晃就是五年。帕洛马深信作为一位母亲,她对孩子最深挚的爱就是让他过上一种新的生活,一种不会因帕洛马自己的罪孽而受上帝惩罚的生活。于是她把五岁的埃德蒙送进了一家孤儿院,然后自己回到西班牙进了修道院。自那以后,埃德蒙就再也没有见过她。
十岁那年,埃德蒙得知他母亲在修道院的一次自愿斋戒中不幸去世。她不堪忍受肉体上的折磨,上吊自杀了。
“这样的故事听起来让人不好受。”埃德蒙对兰登说,“上中学的时候,我了解到了事件的来龙去脉——你可以想象我母亲那种坚定不移的宗教狂热行为与我对宗教的痛恨有多大的关系。我把它称之为——‘育儿经的牛顿第三定律’:任何疯狂行为都会有一个相反的疯狂行为与之对应。”
听完这个故事,兰登明白了为什么在埃德蒙还是哈佛大一新生时两人见面,他发现埃德蒙充满了愤怒和痛苦。让兰登诧异的还有埃德蒙从来没有抱怨过其童年时期所受过的种种磨难。相反他一直说正是童年时期所受的磨难给自己带来了好运,因为这种磨难为埃德蒙实现他儿时的两个目标——首先,摆脱贫困;其次,揭露他觉得毁掉他母亲的那种信仰的虚伪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他的两个目标都实现了。兰登一边继续浏览着埃德蒙的藏书,一边难过地想。
他继续浏览书架的另一部分,很多书名都是与埃德蒙一生中关注的宗教危害性有关。
<b>《对上帝的幻想》[250]</b>
<b>《上帝不伟大》[251]</b>
<b>《如影随形的无神论》[252]</b>
<b>《给基督教国家的一封信》</b>
<b>《信仰的终结》[253]</b>
<b>《上帝病毒:宗教是如何侵蚀我们的生活和文化的》[254]</b>
在过去十年中,提倡理性战胜盲目迷信的书籍如雨后春笋般跻身于纪实类畅销书行列。兰登不得不承认摆脱宗教的文化观念已经越来越流行了——在哈佛校园里也不例外。最近《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哈佛人不再信神”的文章,说在大一新生中信奉不可知论和无神论的人数第一次超过了信奉新教和天主教的人数,这在哈佛三百八十年的历史上尚属首次。
同样在整个西方世界,形形色色的反宗教组织——美国无神论者、摆脱宗教桎梏基金会、美国人权、无神论者国际联盟——纷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