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产业链 (第2/7页)
无字惊鸿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免费阅读www.read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
巴蜀地区的秦人从外貌上和关中地区的秦人不太相同,也不容易让人联系起来。商队里的人时常来往齐地,无论是说齐国语言还是模仿齐地的口音,都不会露出任何破绽。
这一次去齐国寻找造纸匠人事关重大,巴清便亲自带队赶赴齐国。
她在齐地甚至曾经置办有田产,命人伪装成她的家仆亲属居住其中。任谁过来调查,也都会认定她就是扎根在齐国的大商人。
对于巴清来说,整个齐地她都非常熟悉。商业版图早就悄悄渗透到了各个城池,只不过强龙不压地头蛇,为了避免引起注意,这些布置平时都比较低调。
现在到了需要动用人手的时候,这些长期在齐国各地搜罗合适商品的下属直接就可以转去搜罗匠人。
扶苏再一次收到巴清来信时,已经是三个月之后。
信中表示并未在齐地寻到发明了造纸术的匠人,不过他们找到了其他匠人,可以参与造纸术的改良。
扶苏传给巴清的信里有简单提及过造纸的流程,巴清发现找不到人之后,立刻转变了思路。
七国乱世,人才流离,或许他们要找的人早就离开了齐地。与其大海捞针似的继续找对方,倒不如拿着公子提供的简易流程找人改进。
任何技术都不是发明之后就达到巅峰的,总有一代代人的改良。既然原发明者找不到了,那就跳过获得详细步骤这一环,直接开始改良。
反正公子也说了,这个流程基本是完整的。只是制出的纸张比较粗糙,不便书写。
公子连改进方向都说出来,那还有什么难度?直接寻找能把纸张制作得更精细的匠人不就完了?
巴清细细研究了造纸流程之后,把重点放在了如何将纸浆原料打得碎、如何制作出更适合捞纸的纱网以及如何培养出手更稳的抄网匠人上。
打碎纸浆需要改进的是工具,齐鲁之地缺什么都不缺改进工具的匠人。
先不管他们能不能改进造纸工具,把人带回来再说。这里用不到,别的地方也迟早能用到。
巴清带着数十个匠人家族集体迁移回了秦国。
扶苏被她带来的人数给惊到了:
“多少家?”
侍者回话:
“三十七家。”
是三十七家,不是三十七人。每一家都是拖家带口而来,其中除却正当壮年的男女之外,更有老一辈匠人和新一代正在学习手艺的新鲜血液。
虽然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