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免费阅读www.readxs.net),接着再看更方便。
的态度的,但是问题在于何谓精华?怎么知道不会由于眼神不好、大脑迟钝,紧抱不放的精华实际却是糟粕?并且由于时间的转换、地点的不同,糟粕与精华之间也会互相转换的。
这时的「八十年代人」的局限是,他们还没有能力认知这一点。
于是,当「酱缸文化」带着「国民性批判」到来的时候,连一向激进的青年学子们都惊异得变了脸,柏杨先生把传统给连根拔了。
争议之大不必细说,即使在大陆以外的华人圈,柏杨两个字也可以成为一场争论的开端
。在大陆校园的学生宿舍里,几乎每个房间都为柏杨召开过专门的「卧谈会」。
大陆的文化界在八十年代的后半期开始思考的是:我们的传统是什么?
八十年代,从打碎传统文化开始,也打碎了人们心中的价值体系,柏杨先生在这个打碎的过程当中,是助了一臂之力的。
之所以说,柏杨的到来是「适时出现」,就是因为他参与并加速了这个打碎的进程。而假如柏杨迟到的话,相信对于彼此,那样的错过,是无法用「遗憾」这个词汇可以表达的。
旧的东西被打碎了,新的文化、新的价值体系还没有建立,蓦然处于浮游状态,面对着骤然开阔的世界,进入到九十年代的「八十年代人」,开始为自己的反思付出代价,不知向何处去。
<h6>二、八十年代,「五四」精神的重拾与延续</h6>
还是要强调这句话,迄今为止对于八十年代的认识,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个十年,对于现在及未来的中国有多么的重要。
这个十年,对于中国人来说,高度浓缩着心灵的痛苦与挣扎,既是空前,可能也是绝后的,中国人的价值体系从没有面对过如此猛烈的撕裂与阵痛。
将柏杨先生纳入到八十年代来研究柏杨的意义,是十分必要而且是必需的,离开了这个年代,在中国大陆,柏杨将不再是柏杨。
因为八十年代的本质,是「五四」精神的秉承和延续。
关注中国问题的学者们注意的就是,「五四」精神所提出的任务,不仅八十年代没有能够完成,其实我们至今也仍未完成;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仍将要肩负这个沉重的使命,而且看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在延续。这个延续实际上从二十世纪的三十年代末开始,曾经被长时间地中断过,能够重拾「五四精神」,就是在这个八十年代,并且一度达到过高潮。
遗憾的是,这样一个如此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