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页(1 / 2)

"我在香港办一个展销会,顺便过来看看晓鸥和你。"

你是不是办展销会很快可以核查出来。晓鸥的手脚顿时凉透了,捉奸捉双捉弄到自己的男人也不会比这更让她心凉。她觉得自己体验到某种思维休克。她不知道这阵休克持续了多久,意识回来时,她听见阿专在呼叫她。是阿专把她叫醒的,真的在叫一个休克的人似的那样惶恐。她缓过一口气,发出苏醒的第一声呻吟。阿专的急救却还不松懈,口吃地问她怎么了,没事吧?……

"他人呢?"孱弱的晓鸥问道。跟这混账真成难分难解的一对儿了,醒了不顾自己死活的,先担心他。

阿专跟她是默契的,马上安慰她,要她别急,别气。混账还坐在那里看人玩,自己没动静。阿专已经离开了史奇澜,在史的侧后方找了个更佳的观察位置。

十分钟过去了,晓鸥坐在床沿上一动不动。这一夜的睡眠被老史糟践了。她在三千公里之外监视这个混账。手机响起来,段凯文的号码。十二点多钟他想和她漫谈。可是她已经睡了。睡这么早?淡季嘛,抓紧时间补觉。抱歉吵醒了她。给段总吵醒是造化!这个时分谁有福分让伟大的段总想起来做漫谈的谈手啊?

她的调情很放肆,太放肆了,因此就不是调情了。段被她打发掉了。临近子夜,离段还款大限不到十六个小时,这十六个小时她可不能让他把两人关系弄乱,她要把他锁定在欠债人的位置上。

她给阿专拨号。《献给艾丽丝》惶惶不可终日地奏了一遍又一遍。贝多芬暗恋过的明恋过的调过情的女人无数,偏偏这个莫名其妙的某艾丽丝通过二十一世纪上亿人的手机彩铃得以永垂不朽。农民工们、小保姆们、小区保安们,成千上万迁移中惊魂未定、居无定所的人们听着《献给艾丽丝》寻找老乡、熟人、住处、工作。贝多芬做梦都不敢想,自己在三个世纪后拥有成千上万蒙昧而赤诚的中国粉丝。那首随兴而作的小品在三个世纪后如此被中国大众推广,成了他们音乐教育的启蒙,他那几句神来之笔的乐句原来可以如此被庸俗化、廉价化,并潜藏着催促感,"米来米来米西来多拉,米拉西,米拉西多……"把中国人的生活节奏催得风驰电闪,听上去像扭紧两腿夹着一泡尿找厕所。当手机听筒里奏出毛焦火辣的"米来米来米西来多拉……"的时候,你看看人们那一双双魂飞魄散的眼睛!

晓鸥听着阿专手机奏出的《献给艾丽丝》,感觉到这些音符在跟她贫嘴,像只饶舌鹦鹉。如果阿专再不接电话,她就会把手机里这只贫嘴鹦鹉掼到对面墙上,掼死它。

"喂?"音符的饶舌终于停止。阿专在晓鸥第三次给他拨号时接听了。

"怎么不接电话?!"

"没……没听见!"

"马上换一种手机铃!"晓鸥太阳穴乱蹦。她明白自己很不讲道理,"听见那铃声就讨厌!"

你是讨厌贝多芬还是讨厌艾丽丝?你有权力讨厌他们吗?永垂不朽的贝多芬和艾丽丝在这支旋律中有着至高无上的音乐审美权威,早就把你梅晓鸥的"讨厌"否了。哪怕你喜欢也无济于事,喜恶的权力都在三百多年前被免去了,或说被强迫无条件弃权了。

现在你梅晓鸥对它的喜恶更得弃权,它被听得烂熟于心,它是人们在一片陌生中可抓得到的一点熟悉,它是人们从一个点走向下一个点的连线,最后把所有陌生的点连成一盘棋。所以你梅晓鸥不能把贝多芬和艾丽丝从亿万粉丝心里拔出去,至于你喜欢还是讨厌,完全彻底无所谓。这大概也是阿专刹那间想说却不敢说的,或说阿专直觉到的却想不到的。

"为什么?……"女老板的火气确实让阿专觉得她没有道理。

"反正你换一种铃声就是了!"

"……好的。换哪一种?"

"老老实实的电话铃怎么不好呢?你就不能让我舒服一点吗?每天给你打几十通电话,要我听几十遍那个鬼音乐吗?!"

阿专碰到过晓鸥不讲道理的时候,但很少这么不讲道理。

"你要再让我听一次那个鬼音乐,你就给我结账,走人!"

"好的!马上换!"

阿专是很难被谁气走的。他的忍受极限弹力很大。此刻他一声不吭,晓鸥几乎能看见他在三千公里之外俯首帖耳。一分钟就这么过去了。静默让晓鸥都不好意思起来。她叹了一口气。老史的罪过,让她失控到这种程度。若是把忠心耿耿的阿专气跑,老史该全权负责。叹息之后,她让阿专把他的手机递给老史。

"哟!你大小姐给惊动了?!"老史逗她玩的口气,"阿专!我叫你不要惊动梅大小姐的大驾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