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3章(1 / 2)

真气时代 造化斋主 1666 字 2024-02-18
🎁网红美女,夜夜笙歌

这可不大妙,虽说将一切都放下的心境也能抵消负面情绪,但这也意味着,倘若万紫铃再度遭遇厉化,便会失去抵抗的决心。

司明想了想,又问道:“对了,你的生日是什么时候?”

“七月十五日。”

“这不就是明天吗?”司明讶异道,“不早点说,我们来给你庆祝生日怎么样?”

“庆祝生日?你是说,祝寿?”万紫铃满脸的疑惑。

司明突然想起,华夏其实没有给人过生日的习惯,这是西方文明的舶来品。

过生日在中国古代俗称“做寿”、“做生日”,一般指十年一次的大生日。

孩子10岁生日叫做“长尾巴”,由外公外婆或舅父舅母送米和衣物鞋帽以示庆贺。

中青年做生日没有请客庆贺之例,俗谚“不三不四”,是说20、30、40不庆寿,逢这样的年庚,只增加一些荤菜而已,40岁不做寿,还因“四”与“死”谐音,做寿不吉利。

寿庆通常从50岁开始,50岁为“大庆”,60岁以上为“上寿”,谚云“三十、四十无人得知,五十、六十打锣通知”,又有“做七不做八”之说。

凡成年人寿庆,男子“做九不做十”,不计足龄;女子则“做足不做零”;有的地方是男女皆“贺九不贺十”。

旧俗还因百岁嫌满,满易招损,故不贺百岁寿,且办寿庆的多是富室且有社会地位的人家,贫穷人家则不做寿。

翻开史籍,魏晋南北朝之前,找不到过生日的记载,人们也没有“生日”这种意识,专讲礼仪的《仪礼》、《礼记》、《周礼》均无生日礼,可见在此之前的中国人的意识里,一个人的出生日期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概念,更不用说去纪念它。

所谓婚嫁前先看生辰八字,这一习俗是从唐朝开始的,虽然唐朝也算中国古代,但中国的古代史实在太长了,跟夏周春秋相比,唐朝都算得上近代史了。

另一个原因则是古代医术不发达,生孩子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而儒家讲孝,孩子生下来的这一天,是母亲受难的日子,你在此日大吃大喝,把酒言欢,既煞风景又显不孝,儒家可不会提倡。

但司明可管不了这些,他只是想找个契机,让万紫铃放松一番,别老绷着一张脸,过生日权当是借口了。

“不过华夏传统过生日的方式是什么?”司明绞尽脑汁的思考,“肯定不是做蛋糕,就算想做也没有相应的工具,难道是……长寿面?”

这时,就听万紫铃咳嗽了一声,然后用郑重的语气对司明道:“有件事我要说清楚,我牺牲的时候才三十二,以江湖人的眼光看,只是稍微大了一点点,就算把我牺牲后的日子也算上,也不到四十,远没到需要庆寿的程度,你可别以为我是老女人。”

三十二已经挺那个了……

就在司明腹诽之时,柳青青忽然道:“七月十五,不是鬼节吗?”

第六百零一章 中元节

鬼节,源自道教的“中元节”,最初与鬼物毫无瓜葛,主要是传播道德伦理的节日,也就是倡导人们在这天注重修德,在七月十五这天,众人一起共同学习老子的《道德经》,互相交流和沉思反省自身。

但是这样的节日太不亲民了,曲高和寡,与普通百姓无关,后来佛教入土中原,其特有的“盂兰盆会”的与中元节相融合,并加入许多华夏元素,比如与儒家的孝道思想结合,最终演变成了如今的鬼节中元。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打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民间盛行在这段时间对死去的亲人进行拜祭招魂,烧冥钱元宝、纸衣蜡烛,放河灯,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灾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气。

很多人把中元节跟清明节搞混,甚至只知道清明节,不知道中元节,这是很正常的,因为清明节是活人的节日,核心是活人吊祭死人,而中元节是鬼的节日,核心是活人陪死人一同欢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