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狄公一去,朝堂空矣(2 / 2)

诸子之中以长子李重润最为出色,史载他“风神俊朗,早以孝友知名”,看来他是位孝顺友悌的俊美少年。中宗不怎么样,倒生下了重润和安乐公主这样一对漂亮儿女。

武则天如此安排,自然是为了加强太子李显的地位。她这么不停地在武、李之间左右摇摆搞权术平衡,很多时候,估计连她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实现怎样的目的。如果说,登基之前,她一路斗争都是为了实现今日的荣耀;那么时至今日,已经登上权力巅峰的她,到底是命运在掌控她,还是她在掌控命运?

这天下是姓武还是姓李?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两边抬高的结果必然是双方火并,两败俱伤,其下场她是知道的,可是她停不下来。

<h3>3</h3>

陷入理智与情感争斗中的武则天不堪重负,毕竟已经是七十七岁的老妇人,内外交困之下,她终于病倒了。

史书上第一次记载武则天生病是在圣历二年(699),这当然不是说她以前没有生过病,但应该不是很严重。比起她的同时代人,她的身体已经好得有点过分,至少足以让高宗皇帝心生羡慕。

但她到底是人不是神,只要是血肉之躯,便总有衰亡的一天。岁月的痕迹一点点地爬满皮肤,感受到疲倦由内及外地蔓延开来,曾经三天三夜不眠不休也依然神采奕奕、目不交睫,现在就算睡眠充足头脑也整天晕晕沉沉,精力、智力、记忆力、判断力、反应力都在逐日衰退,力不从心的感觉越来越强。

圣历二年正月,女皇本来已经稀疏的眉毛又重新长出了几根,为此百官相贺很是热闹了一番,但再精致的谎言也掩饰不了无情的现实。正月才庆祝过身体康健如西王母般青春不老,二月就大病一场,好像老天是在故意捉弄这人间至尊至贵的老妇人,先是给她一点惊喜,当她按照一贯作风准备去大肆渲染的时候,便反过来无情地嘲弄她。

纵横一世玩弄天下人于股掌之中的武皇,最终也逃不过冥冥中的那只翻云覆雨之手。

据说这次大病全靠给事中阎朝隐虔诚向嵩山之神祈祷甘愿以命相换才得以痊愈。但第二年武则天又再度病倒,而且病情似乎更为严重,几乎到了不能视事的地步。

身体的衰老伴随着情绪的低落,虽然在宠幸了张氏兄弟之后,女皇的心情一度好转,但立储问题依然耗磨着她正在衰竭的心力。她历经艰难凶险创立的“武氏”江山看来无以为继,犹如一个富甲天下的商贾千辛万苦积攒起万顷良田、千座房宅,却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

首席宰相狄仁杰恳请武则天下令由太子监国,但被拒绝。此时的武则天仍然贪恋权力的魔杖,尽管她现在已经知道这并不能给她带来健康和永寿。

狄仁杰无可奈何,只得利用掌政的机会尽量提拔一些忠于李唐的才学之士上位,先后引荐了姚崇、桓彦范、敬晖等数十人,也就是说,后来策划神龙宫变逼武则天让位的五位主谋中有三位是狄仁杰推荐的(张柬之、桓彦范、敬晖)。他们绝不是偶然才走到一起的,他们在政变中“协力之功”是细致而扎实准备的结果。

当武则天忧虑地注视着河北战场上的军事形势的时候,李唐派士族积极展开了巩固李显储位的活动。他们所关心的,与其说是击退突厥进犯的问题,不如说是如何才能巩固李显的储位。

既然李显被立为太子是由于突厥的压力,那么一旦这种压力减轻之后,李显是否还能保住他的储位?也就是说,立李显是一种永久性措施,还是一种权宜之计?

李显复储后,狄仁杰出任河北道副元帅,领兵去河北。十月,事变结束,但狄仁杰并没有回到京师,他此时停留在河北,做河北道安抚大使,后来他回到洛阳出任内史(中书令)。在狄仁杰归来之前,内史为武三思。狄仁杰归来之后,武三思调出任太子少保,内史始由狄仁杰担任。

武则天此时开始注重搜罗人才。她非常尊重士族地主的意见,甚至要求他们直接推荐人才。这种做法以前从未有过。

武则天所信任的大臣都有推荐人才的权利。他们推荐的人才被接受的数量以及被推荐者能否得到高位,往往以武则天对他们的信任程度为参照。

狄仁杰与武则天之间曾经有过一次极为重要的谈话,她要求狄仁杰为朝廷推荐一个“佳士”作将相。唐初的宰相,多半是出将入相型的。武则天掌权以后,出现了一种新型宰相,即文学型宰相。但现在,武则天所要求的又是出将入相的复合型人才。

狄仁杰向武则天推荐的不是别人,正是张柬之。狄仁杰比张柬之还小五岁,张柬之与武则天都已年逾七旬。这是狄仁杰第一次推荐张柬之,因为他认为张柬之是难得的相才,只让他在低级别职位上混日子是严重的人才浪费。

武则天对于张柬之并不陌生。也就在两年前,张柬之上书反对武廷秀去突厥迎亲,武则天非常气愤,将他由凤阁舍人贬为合州刺史。

推荐张柬之是狄仁杰权力布局中非常重要的一颗棋子,没人可以取代。狄仁杰的身份究竟该怎样定位,无论是大周还是李唐都对他荣宠备至。有人说,狄仁杰就是游走于这两个身份之间的帝国精灵。他是大周皇帝武则天最信任的重臣,一代良相。

当时狄仁杰也已近七旬,年迈体弱,感觉到生命即将进入倒计时阶段。恢复李唐,这份责任与义务压在他的身上,让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只要自己还活在这个世上一天,他就会尽量巩固太子的地位,以确保政权的顺利交接。不然等到哪天两眼一闭,自己苦心经营的一切都将化为乌有。

武则天的信任对于狄仁杰来说,是他于风口浪尖屹立不倒的资本。如果说武则天对他没有一丝疑虑,也是不现实的。举荐张柬之的时候,一向对他言听计从的武则天便表现犹疑。

狄仁杰说:“单论文辞蕴藉,苏味道、李峤已可入选。如果陛下要的是济世安邦的奇才,臣推荐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却有宰相之才。”

武则天于是把张柬之提升为洛州司马。过了几天,武则天又要狄仁杰荐贤,狄公答:“前些日子举荐的张柬之,陛下并没有用啊。”

武则天道:“不是已经提升他为洛州司马了么?”

狄仁杰道:“臣举荐的是宰相人选,不是司马。”

此时,李显复储的问题在朝野中还没有形成定局,显然,这时讨论举荐贤士的问题,似乎还为时太早。因此,这个上限还可以往后推些。在狄仁杰的大力推荐之下,武则天对于苏味道、李峤的才能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比较之下,她决定重用张柬之。

让武则天心有疑虑的是,这时候的张柬之已将近七十五岁。碍于狄仁杰的面子,武则天还是先将其放在洛州司马的位置上先用一用。此后武则天拗不过狄仁杰的再三请求,再次将张柬之提拔为秋官侍郎,这是最大限度。

武则天给狄仁杰的解释是,自己不想让一个比狄卿年纪还大的人,担任宰相之职。与狄仁杰相比,武则天对张柬之始终难言宠信。直到狄仁杰死后的第四年,张柬之才成为宰相。

<h3>4</h3>

李显复储后,武则天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后事安排。封建君主制社会中,政权交替之时是最容易出现动乱的时候。为了保证政权的顺利交接,历代统治者往往会在事前谨慎布局,巧妙地安排好交接事宜,而挑选顾命大臣便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步棋。

一般地说,顾命大臣的职责有两点。一是,他必须保证政权的顺利交接;二是,要全力辅佐新君,推行适当的政策。在一般情况下,这是既定政策,缺一不可。

武则天此时执行的政策便是“武、李并贵”,因此他要挑选的贤士是一位能执行并贵政策的人才。此时选拔的贤士肩负的责任,比唐太宗李世民当年指定的顾命大臣还要重。太宗时代的党争,就深度而论,远不如武则天时期来得猛烈;就广度而论,也不如武则天时期牵涉面大。

在推行了十多年恐怖政策以后,武氏家族早已人心尽失。在这种局面之下,如果还奢望武李可以抱团显然是不现实的。武则天这时候选拔贤士,其目的无非于此。

其实对于贤士的标准,武则天心中很可能早就有了人选,也就是像吉顼与狄仁杰这样的大臣。二人有着共同点:其一,他们都是迎立李显建议的倡导者;其二,他们都与武派有一定的交往,吉顼的两个妹妹是武承嗣的小妾,而狄仁杰并没有公开反对武氏家族。

狄仁杰的成功之处,在于他诱使武则天初步接受了一个与她谋求方向全然相反的人,即李唐派的张柬之。

武则天对张柬之是有所顾虑的,但还是提升了他的官职。武则天的用意,只是敷衍一下狄仁杰,她并非真的要将张柬之当作狄仁杰那样的“贤士”来重用。

尽管狄仁杰的语气已经带有责备的意味,武则天仍只让张柬之出任秋官侍郎(即刑部侍郎)。直到狄仁杰去世,张柬之也没能够入阁拜相。然而推荐张柬之的人实在太多,狄仁杰去世四年之后,也就是长安四年(704),张柬之才通过姚崇的举荐入阁拜相,而那时的张柬之已是耄耋之年。

大周朝的国政仍在有条不紊地运转中,对狄仁杰的人品和才能武则天一向深信不疑,她相信狄仁杰一定可以保障政权的顺利交接,不会忘恩负义地赶恩主下台。

武则天对狄仁杰的敬重已经到了人臣莫及的程度,狄仁杰觐见时,她都会免其跪拜,并且充满温情地说:“见到狄公下拜,朕也会感觉疼痛。”

太宗皇帝曾经说过魏徵是他的镜子,李勣是他的长城;李靖好比他的兄长;无忌好比他的儿子;一日不见马周,就会做梦梦见对方……皇帝的甜言蜜语一箩筐,总要哄得臣子们心甘情愿地为自己卖命才是王道。

在晨光熹微中,左右执金吾领着骑兵和仪仗队开道,羽林军两百人拱卫着女皇帝,离开了宫城,向着同平章事狄仁杰的府邸方向而去。

女皇帝此行是要了结她最后的心愿。在她的一生中,她识拔了不少有才干的人出将入相。但是,那许多人中与她具有朋友情谊的,唯有狄仁杰一人而已,而且,外臣能够有资格进入镜殿的,也唯有狄仁杰一人。

武则天素来强横,对待朝臣多以霸道之术,如今年事已高,也想为后世留下一段君臣和谐的佳话,何况狄仁杰也确有笼络的必要。

在狄仁杰患病时期,武则天曾下令“百官奏事,非军国大事不得烦扰狄公”。

狄仁杰去世当天,武则天在通天宫下了一道特别制敕,封闭镜殿。有朝臣私下议论,女皇作镜殿,中央三人床,四壁皆镜,为秘戏而设。环顾四周,床上风花雪月,万种风情,纤毫尽入眼底。武则天之所以封闭镜殿,是因为狄仁杰曾经讲过镜殿之弊。

狄仁杰病逝于久视元年(700)九月,终年七十一岁。武则天追赠其为文昌右相,谥曰文惠。狄仁杰两度拜相,加起来总共不过三年多时间,名气却超过武周朝任何一位宰相,身前身后都广受赞誉,晋封梁国公,图形凌烟阁,追赠司空,配享太庙,可谓人臣之极。

对于狄仁杰来说,唯一遗憾的是无法亲眼看见李唐复国成功。作为武则天最为宠信的大臣,也许他也同样不忍目睹武周的终结。在结局未到来之际离开这个世界或许于他是最好的结局,让他避过了那令人尴尬的一幕。

狄仁杰没有辜负武则天,因为他只是因势利导地帮助武则天选择了一条最明智的道路。狄仁杰也同样没有辜负李唐王朝,他尽到了一个故国旧臣所能做到的一切。

武则天原本冀望狄仁杰能够帮助自己打理朝政,那样的话,自己就可以优哉游哉地度过余生。岂料斯人先行一步,徒唤奈何。她对狄公的了解与信任是长期以来建立的,一时之间去找哪一个可以替代?

身为帝王,她斗天斗地斗人,却斗不过时间。她不由得长叹:“天何夺我国老如此之速!?”狄仁杰的提前去世,让武则天断了歇一歇的念头。虽然身体已经江河日下,还是不得不勉力勤政。只是每当遇到迟疑难决的时候,面对着满朝文武,她竟然再也找不出一个像狄公那样睿智干练之人,更重要的是,能够懂得她的心思,替她分忧之人。

“狄公一去,朝堂仿佛都空了。”白发苍苍的武则天在幽冷的洛阳宫中发出这样一句感叹,让人顿觉意兴萧索。天上地下,权力满满的她竟孤独得如此彻底。此后,每遇朝中大事,宰相们争论不休,无法决定时,武则天都会凄凄凉凉地说上一句:“天为何急急夺走我的国老?”

狄仁杰的丧礼办得极为风光,武则天罢朝三日,为其亲自主持丧礼。遵从其遗愿,灵柩运回老家太原安丧。发引那天,参灵的各地代表、官员士夫、亲邻朋友,一齐赶来送行。洛阳城内城外,路祭彩棚,供桌阻道,车马喧呼,填街塞巷。为示皇家尊崇,武则天特派三百名羽林军将士沿途护送,这是人臣所能享受到的最高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