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在皇宫之中设宴,百官入席。
期间李隆基询问了一下边关之事。
张守珪信誓旦旦,说是如今边关只有疥癣之疾,无心腹之患。
李屿听到这话以后,眉头微微一皱。
他忽然转过头来正好看到李瑁正面向自己,四目相对,两人都是淡然一笑。
不同以往,这次李隆基身边还带着一个半大小子。
这少年正是李屿的儿子广平郡王李豫。
虽然说李隆基对于李屿多有戒备之心。
可是对于李屿的这个儿子,李隆基是格外的喜欢。
说起来这李豫也是个神童。
自小敏而好学,而且难得的就是小小年纪喜怒不形于色,这就显得有些卓尔不群了。
因此立李屿为太子之后,李隆基就时常找李豫入宫陪伴。
有此大捷,各位皇子自然要趁着这个机会敬酒,恭维一下皇帝。
轮到李瑁到了近前之后,他手端酒杯口中说道。
“自太宗起,文城金城两位公主远嫁吐蕃,成为姻亲之国。”
“但吐蕃却屡次背信弃义,派兵范边,今吐蕃求和皆是圣王在朝之故。”
“儿臣借今日吉庆之时为阿耶贺,为天下贺!”
李隆基笑了起来,摇摇举杯。
“十八郎说的好。”
然而此时李瑁转身之时差点一脚踏空,旁边的太监赶紧将他扶住。
李瑁有些尴尬的回头一笑:“今日大喜之日,有些贪杯了。”
李隆基哈哈大笑,不过还是嘱咐道:“十八郎身体刚刚康健,还是要适可而止为好。”
刚才李瑁之所以失态,可并不是因为喝多了。
而是他的面前再次出现了神迹。
【这安禄山终于露面了,这可是安史之乱的主谋,没想到现在还是一个跟班。
】
【跟班也看跟的是谁,你看人家老爹,那可是陇右经略节度史,这样的跟班我也愿意干。
】
【可惜了张守珪,一辈子谨慎到了最后却晚节不保。
】
【那怪谁?估计是年纪大了,输不起,要不然安禄山不会那么早冒头。
】
这些话里面信息量巨大。
李瑁心中在思量。
安史之乱!
既然是乱,那这肯定是安禄山造反了。
而且还还提到张守珪晚节不保,并且最后一句里面的意思很明显。
张守珪并没有跟随一起造反。
那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难道是边关有事?
他心里面怀着心思返回到座位之中坐下,一时之间感觉杯中酒也没了滋味。
李瑁现在心里面很清楚。
以李隆基现在自负的心态,将来出乱子,可以说是必然。
既然现在知道了,那是阻止还是选择静观其变?
短短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