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说法,又得到了许多致仕官员的证实,他们纷纷通过报章,向民众讲述起陈年旧事来。
他们说,当时的京官都知道,当年隆庆皇帝驾崩、首相高拱遭到驱逐,都是由冯保和当时还是贵妃的李太后一手策划的。两人先是合谋用春药加速已经中风的先帝死亡,然后又以皇帝的语气写出了遗诏,将冯保这个死太监,加入辅政大臣的行列。然后又在第一次早朝上,悍然驱逐了首相高拱,眼看就要把朝政归于阉寺和后宫了。
这时候幸亏时任次辅的沈太傅足智多谋,用一招‘空城计’虚张声势,诈住了李贵妃,杖毙了冯保,夺回了朝廷的权力。但之后两人便结了梁子,李太后还曾经在宫廷夜宴上发动过刺杀,沈太傅险些丧命。但是李太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又派出刺客刺杀了沈太傅的老父,逼他不得不丁忧……
对故事的讲述七分真三分假,最能糊弄不知情内者。关键是所有的报纸众口一词,三人成虎,由不得民众不信。这样一来,又给沈阁老的身上,披上了一层悲情色彩,更增加了民众对他的好感度。
商品经济发展到现在,炒作和策划已经成了家常便饭。起义的领导者一合计,何不借此机会,大张旗鼓的操办一番,一来提振一下日见萎靡的民心士气;二来,也给沈阁老归来造势,为他力挽狂澜创造条件。
于是报业行会发起了‘万舸争流迎太傅’的行动号召,各行各业纷纷响应,愿意提供出海所需的物资。至于出海的船只……各地码头上停满了久舶的航船,早就浑身生锈的船老大们纷纷表态,不需要报酬,只要给补充物资,招募水手便可效劳。
水手们也从报纸上看到了行动的号召,纷纷跑到报社去报名,不用报酬,管饭就行!
短短半月之内,便有两千多艘大船整装待发,最后考虑到成本和安全,将一千艘太大和太小的船留下,组建了一支千船舰队。
出发那天,外滩码头上旌旗招展、人山人海,各行各业的代表在民众的欢呼声中登船,去迎接他们心中的救世主。
※※※
大部队出发前一天,已经有几艘快船先行出发打前站。不然这么多船突然驾到,琉球国吓都吓死了,还谈什么接待。
上海距离琉球很近,只需三天航程而已,便抵达琉球群岛,一艘船驶向了首里那霸港,向琉球国王通气。但大部队却转向北方的东南水师琉球基地。
这个基地位于琉球群岛北端的奄美大岛,面积要比本岛还要广阔,万历二年,兵部向琉球王发出照会,要求在琉球兴建海军基地,以加强对领海的控制。琉球是大明最忠诚的属国,自然无不照办,便将北部条件优越的奄美大岛,交给了东南水师。
琉球位于台湾与日本之间,以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著称,贸易发达,号称‘万国津梁’,这一区域的海上贸易,向来由五峰船队垄断,就算东南水师也得靠边站,现在朝廷却要在五峰船队的腰上楔一根钉子,自然引起毛海峰们的警惕和反感。
然而东南水师似乎只是单纯驻军,并未有插手航运的意思。而且有了这个缓冲,日本的‘毛派’和台湾的‘叶王派’,不再像以前针锋相对,又警惕内讧会被渔翁得利,故而主动缓和了关系,使这一海域的黑吃黑大大减少。这一奇怪的平衡一直延续至今,这个基地也不声不响的发展了十年……
直到最近,为了寻找沈默,本土的人们穷搜海上,才注意到这个不起眼的水师基地,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庞然大物。
虽然已经通过情报,对这里的船坞密布、战舰如云有了心理准备,但当他们在水师舰船的引导下,缓缓靠近军港时,还是被吓了一跳。只见长不见首尾的码头上,停泊着一艘、一艘、接一艘的最新式战舰……粗略一数,不下五十艘。而这据说只是基地的二号码头,临近岛上还有三个码头,停泊的战舰比这里只多不少。
“都说东南水师羸弱,比不了那些海商的船队。”距离这些战舰越近,也就越能感受到那种遮天蔽日带来的压迫感,拄着拐杖的吴逢源,脸色有些发白道:“但要是加上这些战船的话,强弱就要逆转了吧?”
“东南水师还会有这样的家底,怎么之前从不拿出来?”吕正升也惊讶道。
“拿出来干什么,让人惦记?”王梦祥笑道:“水师总督姚苌子,是个有大智慧的,你看当年沈太傅麾下的六大总兵纷纷下课,他这个把兄弟却能岿然不倒,这得多大的道行?”
“不是说,因为西班牙要进犯大明,所以才没换他这个水师统领么?”吕家毕竟是新加入的,对之前的内情不是很了解。
“你只知其一未知其二。”王梦祥道:“之所以会有这个基地,是因为那时杨博还在,晋党已经把手伸到东南水师了,想通过控制这一力量,在海上贸易中分一杯羹。当时他们也确实有手段,顺利地把第一任总督俞大猷调走。这时候,才有了西班牙人要进犯大明的传闻,而晋党的人也发现,东南水师只有几十条像样的舰船,根本没法跟那些大海商相比,更不要说对抗天下第一的西班牙海军了。未免引火上身,所以才放弃了对水师的控制。”
“你是说,东南水师把大部分军舰转移到这儿来了?”吕正升讶异道:“这可不是藏几个人,如何能做到瞒天过海?”
“当时东南水师草创,舰船是由各省的船厂分别建造,许多舰船还是由地方士绅出资,当时全都挂靠在各大商行,防的就是晋党。”吕正升道:“当时我们家名下,就有二十七艘军舰,但从没见过影儿。”
“当时充其量只有百余艘,而且和这些战舰一比,只能算是小玩意儿。”吴逢源目光复杂道:“看来这些年,东南水师的力气,全都用在这儿了。”
“他们哪来的钱?”吕正升还是不解道,这一艘艘的吞金兽,绝不可能是东南水师能偷偷养得起的。
“奥秘在……南京。”吴逢源叹口气道:“这也是沈太傅一直没揭开的一张底牌。”
“现在既然让我们看到这些军舰,自然是要开牌了。”周毖也叹口气道:“南京那帮子留都官员,终于要走上前台了……”
“大势所趋,无可阻挡。”见众人都有些低落,王梦祥出声安慰:“就像教训小辈说的,我们要知难而上,为九大家搏出个明天来!”
“不错!”吴逢源也振奋精神道:“为了家族的未来,忘掉那些无谓的自尊吧……”
※※※
船只靠岸,水师的人询问,需要多少辆马车。
吴逢源道:“只要两辆足矣。”
水师的人没多说什么,就将两辆宽敞的军用马车开过来。
除了吴逢源八个,只有两个后辈跟着,其余人等都留在了码头。
马车行驶在平坦的马路上,往北一刻钟,离开了军港,窗外便展现出唯美的田园风光。时维三月,春花烂漫,水稻桑田,翠绿欲滴。令看厌了海水的几位老者精神一振,不由暗暗感叹,这人真会选地方隐居,想不到这千里之外的海岛之上,还有这般海上江南。
在山野间行了小半个时辰,众人远远望见一片掩映于山间绿树从中的村寨建筑,带路的兵士告诉他们,那里就是他们要找的归云山庄了。
望着那片极具乡野气息的稻草屋顶,众人不禁有些错愕,他们本以为,这位不动声色间,掀动中国天翻地覆的大豪,应该会住在一座气度恢弘的城堡中呢。
马车在山下山门处便停住,引导他们的军官道:“所有的外来车辆,必须在这里下车,接受卫兵的检查。这不是庄主的意思,而是我们总督大人的命令。”他还以为客人会误会此间的庄主呢。
“理当如此。”几位老者点点头,都神色肃穆的下了车。
“诸位既然有路条,就自行上去吧。”军官拨转码马头:“我只能送到这了。”
几位老者都没有说话,只有随行的一个年轻人朝他笑笑,送到他手里一个圆滚滚的东西。
那军官行出一段,一看手中那东西,竟然是颗龙眼大小的明珠,虽然认不清是哪种珠宝,但看这光泽圆润,就知道价值绝对昂贵。他惊奇地回望着那些青衣小帽,做奴仆装扮的老头子,却见他们脱下鞋子,赤着脚,摘下帽子,披散头发,排成两排,五体投地、跪在了山门前……
※※※
一条通山顶的小路蜿蜒曲折,绿树成荫,各种鲜花争相怒放,无论你的目光投向何处,或触手可及或从上方垂下,淡淡幽香飘忽在你的身旁。小溪流水叮咚,植物茂盛,一道道小小的瀑布水花飞溅;一座座古朴典雅的木质草顶建筑,掩映在漫山的花树中,就像神仙居所一样。
一间面朝着瀑布的两层小楼,八面通风,卷帘低垂,木质的地板上铺着一方编织精细的竹席。竹席旁是个红泥小炭炉,炉上坐着铜壶,壶中烧着泉水。
竹席上摆着一张小几,小几旁对坐一对气度雍容的中年夫妻,正是人们千呼万唤找不到的沈默、殷若菡夫妇。
“他们到了……”沈默穿一身白色的道袍,熟练的洗着茶杯,意态悠闲道。
“让他们候着吧。”岁月没有对殷若菡特别的恩赐,然而她却将一个女人的气质凝练到了大成若缺的地步。她也不需要造作,只是随意的坐在那,就会让你明白,女人的魅力,是可以与年龄成正比的。她随意地调笑道:“你已经有多少年,没为我泡茶了?十年还是八年。”
“……”沈默摇摇头,笑道:“我很惭愧。”
“这次下山,又要多少年才回来呢?”若菡的问话,没有一点幽怨,就像在询问一位要远行的好友,这是岁月洗炼出的自信与从容。
“这次很确定,十年。”沈默提起铜壶,稳稳将沸水注入茶壶道:“十年后,我必定会回来。”
“这么笃定?”若菡慵懒地笑道:“你说话不太算数的。”
“这次是真的……”沈默斟上一杯黄亮亮的茶汤,送到夫人面前道:“因为我已经与那些人约法三章,其中第一条,就是首相只任两届,每届五年。”
“十年啊,我好像还能等得起。”若菡笑笑道:“不过要是再长的话,保不齐我就带着钟金去找柔娘,让你做个老光棍。”
听她提起柔娘,沈默神情一黯道:“她在澳洲过得可好?”在他流放平常不久,柔娘担心儿子,便也跟到了澳洲。
“你还好意思问呢。”若菡嗔怪的看他一眼道:“他们娘俩在那里多艰难啊,这么些年了,你气也消了,该让他们回来了吧?”
“有他两个哥哥,和你这个嫡母照拂,我就不信他们能艰难到哪去。”沈默端起茶盏,轻呷一口。
“是,平常这孩子有大才,在那里也做出了些事业,但那里终究不是家啊……”
“那就是他的家。”沈默轻轻一叹道:“你也别总觉着我对平常狠心,其实对阿吉和十分,我不也是一样?他俩一个在马六甲,一个在苏门答腊,哪个不是远隔重洋。”说着神态愈加黯然道:“生为我的儿子,就只能接受这样的命运。”
“他们都当了父亲,肯定能理解你。”若菡伸手轻轻握住他的手,柔声道:“哪个父亲不为自己的儿子考虑?你是为了保护他们啊……”
最终章 天下(上)
七天后,东南所有的报纸,头版全是大红字的单章。虽然各有说法,但中心思想都一样,那就是——成功迎回沈阁老,船队明日抵达上海港!
到了第二天,上海城内万民空巷,民众扶老携幼,往黄浦江边涌去。河道两边几十里密密麻麻,里三层、外三层、看不到头、也望不到尾的全是人,谁不想看看千舸返驾的风光排场?谁又不巴望着能亲睹一下沈阁老到底是个什么模样?
当然最主要的是,人们把他当成了大救星,当成带他们摆脱痛苦的最后希望。所以河岸边随处可见香案供桌,那真是把他当作救苦救难观音菩萨一样供奉。
所有的海船上,都悬挂起了大紫色的旗帜。千船万旗拱卫着,一艘五层高的巨大旗舰,旗舰的纛旗足有两丈多高,上书十三个斗大的金字:
‘大明太傅、太保、中极殿大学士沈’!
纛旗在仲春的阳光丽日下,被照得灿烂夺目。纛旗所到之处,便引起一片欢呼如潮,这声音一点不漏的落在沈默耳中,只叫他心中苦笑连连。
沈默带兵打仗,也经过几次凯旋大典,但这次别出心裁的回归大典,可以说是有生以来,最光彩、也是最高调的一次旅行了。他之所以能大违本心,配合他们搞这次声势浩大、唯恐天下不知的典礼,无非就是为了个‘势’字。
他很清楚百姓们人山人海地仰望着自己,香花醴酒,望尘拜舞的迎接自己。不是因为自己是功名盖世的大明首辅,而是因为自己是他们最后的希望,他们如此夸张的膜拜自己,其实是跟他们拜菩萨没什么区别,都是为了祈求奇迹的出现,把他们救出苦海。
唯一的不同时,大家对菩萨很宽容,就算许愿不灵,也认为是自身不够虔诚,或者菩萨太忙了,并不会影响对菩萨的感观,下次有事还会去求。但东南民众对他这个活菩萨,就绝对不会宽容了,因为所有人都求他一件事,那就是解决这场毁灭性的危机。
办到了,从此肉身成圣,东南民众都是他的拥趸。办不到,他就会沦为民众深重怨念的发泄口,等着万劫不复吧。
胜败在此一举,只许成功,没有退路!
※※※
外滩码头已经戒严,却没有用上海府的巡防兵,更没用市民自卫队的民兵。而是由南京振武营的官军,在码头外布上了双重防线,官兵们身穿清一水的簇新蓝呢军装,手中持着隆庆式步枪,脚下蹬着擦得锃亮的水牛皮靴,一个个手按枪柄,挺立如松,显得威武森严,令人不敢靠近。
码头内,是持券入场的六千多名东南绅商、士子、名流,以及市民代表。这些人满满当当占据了广场三分之二的面积。更引人瞩目的是另外三分之一——将近两千名头戴乌纱、身穿绯红、藏蓝、青绿色官袍的官员。
绅商们交头接耳地打量着那些肃然而立的官员,大家都在东南地界混,自然认得出南京六部九卿都来了、东南六省加上四川、云贵的督抚,要么来了一个,要么两个都来了,还有江浙、两湖、福建一带的布政使、按察使、知府、知县……但人数最多的,还是南京六部两院三寺等衙门的一干属官!
往常在大家的印象中,南京虽然是大明的留都,除了内阁之外,一应的政府机构,如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詹事府、翰林院、国子监、太常寺、鸿胪寺、六科、行人司、钦天监、太医院、五城兵马司等等,凡北京有的,南京也都有一套。但由于皇帝在北京,实际的政治权力也掌握在北京衙门手中,南京的衙门官员,全都无权无势,是仕途失意之人,被安排来南京当一个‘养鸟尚书’或者‘莳花御史’,基本上就算离开权力圈子了。所以大家很难不忽视南京的官员。
然而从万历初年开始,情况渐渐发生了改变。因为改革的需要,至少是以此为借口。大权在握、无人制衡的沈阁老,悄悄增加了南京政府的权力……首先是在推行考成法时,以大明疆域辽阔,北京对南方的官员考核不利为由,推行南官南考,北关北考,也就是把对南方官员的考核,交给了南京吏部和南京都察院,这自然使两大衙门权威日重,以至于南方官员不怕北京部院,只怕南京部院。
但最根本的,还是在一条鞭法改革中,为了实现财政的中央总收总支,成立了‘度支全国钱粮总司’,简称‘度支总司’,由户部尚书任度支使,南京户部尚书任副使,在两京分设南北总库,在全国各省设立分库。规定各省所收税银,除规定作为地方费用的部分,一律先行解送分库,再由南北总库统筹买办。
这是公然赋予南京财政大权,谁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自然惹得北京的官员很不满意,但当时沈默如日中天,说一不二,他只说一句:‘谁都可能有去南京当官的时候。’就让所有人都闭上嘴。
有了财权,南京六部便相继盘活,基本上南方的事情,南京各部就料理了,只需要向北京报备一下。
当时就有人痛心疾首说,百年之后,大明若是出现南北朝,首辅大人就是罪魁祸首。
沈默却笑道,百年之后的事情,谁能说的准呢?
总而言之,他对南京官场可谓有再造之恩,几年之后,南京官场便不再是人人视若畏途的冷衙门,加上南京比北京优越得多的自然条件和物质条件,许多官员在北京谋不到理想职位的时候,便会选择到南京为官。
万历八年,沈默丁忧,人们预计南京官场的短暂春天也将过去,毕竟换了哪个皇帝,也不可能容忍这种事实上的南北分治。然而后续的发展,却让预言家们跌碎了眼镜。
因为一上来,北京官场就跟皇帝顶起牛来,双方是互不相让,大打出手,真叫个飞沙走石、尸横遍野……官员被贬出京城,去向八成是南京。还有不少官员,不愿参与到和皇帝的斗争中,选择暂时明哲保身,更是将南京视为最佳的避风港。
而且南京的官场,行事也愈发低调起来,原先每次政潮,还不甘寂寞的正当排头兵,这骂皇帝的奏章却很少,即使有也能看出是抹不开情面的应景之作。好像大家真的不关心京城的争斗,在尽情享受那旖旎的秦淮风月一般。
这让万历产生一种错觉,好像南京的官场很乖,混蛋都在北京一样。再说他光收拾北京的刺头就忙不过来,也乐得南京官员风花雪月。
他也倒想通过重新分配权力,引起两京官员狗咬狗。结果北京的官场坚决不上当……开什么玩笑,正是建立统一战线、枪口一致对外的时候,想用这种低级的法子让我们分裂,也太小看俺们了吧?
所以这几年里,南京的官场算是风景这边独好,但低调的让人几乎忽略他们的存在。无论是之前的君臣之斗,还是之后的抗税斗争,都听不到南京官员的声音,被报纸称为‘奇怪的沉默’。
人们相信,这与南京七卿有关系。
南京左都御史,吴百朋。
南京吏部尚书,陶大临。
南京礼部尚书,金达。
南京户部尚书,余有丁。
南京兵部尚书,吴兑。
南京刑部尚书,孙丕扬。
南京工部尚书,曾省吾。
翻开这七位南京官场领导人物的履历,就会发现,他们都是实干型人才,只有何时何地立何功劳的记录,却在历次政争中,没有阐发任何政见。这种‘专干活、不挑刺’的人才通常被称为循吏,是统治者的大爱。
这么一群老实孩子,换了你是皇帝,舍得动他们么?
将来打烂了瓶瓶罐罐,还指望他们来收拾呢。
※※※
然而此刻,老实孩子们带着他们的老实下属,声势浩大地出现在迎接沈默的人群中,这说明什么?是老实孩子不老实了?还是他们一直在装老实?
不管哪一种可能,结果都是一样的。便是在沈默脚踏地面的那一刻,从尚书到侍郎,从郎中到主事,全都齐刷刷大礼参拜,同声高呼:“恭迎元辅大人!”
这一句,震撼了全场,人们猛然醒悟过来,齐齐大礼参拜道:“恭迎元辅大人!”
待众人起身之后,沈默登上了码头前的高台。他环视场内的人群,场内变得鸦雀无声。他便对着这个时代用的扩音器,大声道:
“今天,我站在这里。突然想到了三十年前,上海开埠,我也是站在这里,向着被我聚集起来的东南士绅,做了一篇名为‘起航’的演讲。在场的诸位,可能听过,也可能没听过,但不要紧,因为你们实实在在的,与上海这艘小船一道起航,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个小渔村到全国经济中心的伟大变化!这一切,都发生在这三十年里,这半甲子的变化之快,超过了之前的一千年,甚至是两千年!而我们所面临的未来,是之前三千年未曾经历过的,所以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我为什么要说这个,因为上海现在遇到了大问题,当然全国都有问题,但作为经济中心,上海能够痊愈,全国就能恢复。摸着石头过河,难免遇到问题,遇到问题不怕,我们可以去解决。但在动手之前,我们要先反思,这场危机的原因在哪里?”
“这场危机爆发至今,也一年余了。我想在场的诸位,大都已经反思过了,我们也确实需要反思,为什么我们之前十几二十年,一直有那么大的贸易顺差,赚了那么多白银,为何一朝危机来临,就一点抵御能力都没有呢?”
“想必大家已经有些明白,赚到财富只是国富民强的必要条件。国富民强的充分条件是:必须有人能保护你的财富,这个人就是国家!如果国家不能保护个人的财富,甚至反过来掠夺民财,那么你无论赚多少钱都有可能不保,曾经富可敌国也不过一场春梦。比如这一次,先帝轻而易举的,就把汇联号取缔了,然后导致了引发这场危机的挤兑狂潮。而后先帝又派出矿监税使,直接掠夺大家的财富,更是加重了危机,直接导致今天这种濒临绝境的情况。”
“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明白,在强权面前,财富是脆弱的。这个问题不解决,就算这次危机解决了,还会有下次。因为财富就永远脆弱,掠夺就必然发生,国富民强就永远是一个泡影!”
“所以我们要求,大明应该以法律的形式,肯定私人财产不可侵犯!所以这个国家的每个人,包括我们的皇帝陛下,都必须遵守他所颁布的法律!”
“我们还要求,所有人的人身安全都应该得到保障!不经法律的审判,不得逮捕和任意拘禁任何人!所以我们要求取缔厂卫特务,并永远不许这种邪恶的怪兽,出现在大明的土地上!”
“我们还要求,当我们的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遭到侵犯时,我们有权力起来反抗暴政!因为我们是和帝王将相一样,有思想、有情感,有血有肉的人,我们不是待宰的羔羊!不会再于暴政之下沉默!”
“有一句话我想送给大家——风可以吹起一片枯叶,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因为生命的力量就在于不顺从。而民众的不服从,正是为这个社会纠正错误的终极力量……”
“在场的诸位官员,你们都亲眼看到了民众的愤怒,如果我们不能重塑一个理性的守法的政府,这种愤怒将会经常化、扩大化,最终化为滔天巨浪,将我们所有人,和这个国家一起淹没……”
“为了避免被巨浪吞噬,我们必须把监察权交给民众。我知道,我们已经有冒死直谏,风骨凛然的御史了。但我们御史人数太少、而且大都是缺乏从政经历的年轻人,还有不可避免的同乡同科之类的人情牵绊。所以仅靠科道御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靠民众的力量,所以我们有必要按照吕宋的模式,建立三级咨议会机构,由士绅百姓推举出代表,做我们的民间御史,由他们来监督我们行政,只要发现行政官员有错,就有权力弹劾!对朝廷某项立法不满,也有权力弹劾!”
“今天我说了很多骇人听闻的话,却是我半生从政,执掌这个国家十余年后,最想说的话。如果你们能同意我说的话,那我就义无反顾的带大家走上十年,十年后我归隐田园,永不出仕。如果你们不同意,那我的船还在码头……”
最终章 天下(下)
沈默的演讲,被潮水的掌声切割成了十几段,人们的情绪被调动到了极点。要知道,虽然大明朝的士大夫以骂皇帝为精神鸦片,更有《天下第一疏》、《酒色财气疏》这样直指君非的千古奇文,但那都是被认为思想偏激的言官所为,并不代表社会的主流。
但现在,沈默在这样汇集了东南政、商、学界精英的大会上,公然喊出‘皇帝也必须遵守法律’的话,其意义截然不同。
这代表了社会的精英阶层,已经接受,至少不反对对皇权的限制,为了等到这一天,沈默付出的太多太多,他的青春年华、他的热血理想、他的妻儿朋友,还有他的亲生父亲……
演讲结束。因为知道太傅大人厌恶坐轿子,所以为他准备的交通工具是马车。登上车厢时,沈默对身边的铁山道:“我要静一静。”
铁山点点头,将那些涌上来的官绅挡在外头。
沈默稳稳坐下,车门关上的一刹那,两行热泪便止不住潸然而下。
※※※
沈阁老回来了,通过声势浩大的典礼,和振奋人心的演讲,将东南的民心士气都提高到极点。
所有人都在看着他的一举一动,既有期待、又有担忧,也不乏暗暗冷笑,等他栽跟头的。
然而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更何况这场危机,其实是沈默在经济形势无可救药前主动触发的,虽然后果超乎想象的严重,但总之还是有法应对的。
当然第一步,需要解决名分的问题,毕竟中国人讲究个名正言顺,不然干啥都别扭。
这对拥有完整官僚机构的沈默来说,一点都不是问题。首先,南京六部两院三寺全体官府机构,发表联合檄文——宣布伪帝朱翊镠弑君篡位,天理不容,拒不承认他的伪朝,并在南京成立临时朝廷,遥尊先帝之子朱常洛为新君。在新君归位之前,由南京各衙门长官,组成临时常务内阁暂领朝政。
临时常务内阁由首辅一人,次辅两人,各部尚书并左都御史同时兼任阁员,共十人组成,负责处理日常朝政,采取少数服从的表决制。
若遇到开战、征税等重大决策,则需要召开全体内阁会议,通政司、大理寺、等八个次级衙门的长官,并各省督抚代表参加。并有各省咨议代表列席监督。
至于官员的任命,中层以下官员由吏部任命,侍郎、副都御史、寺卿、巡抚以上,由全体内阁会议任命。官员采取任期制,中央官员一任五年,可连任,但在同一位置不得超过十年。地方督抚则是一任七年,不可在同一位置连任。
临时朝廷成立后,南直、浙江、福建、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八省,相继表态接受南京朝廷的领导,并派遣省代表赴南京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