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五代乱世的根源(2 / 2)

今昭告天下,凡我臣民,皆须留意此贼行踪,若有能将其擒获或杀死者,朕必重重赏赐,金银财宝、高官厚禄,皆不在话下。朕言出必行,绝不食言。望我臣民,奋勇向前,共襄此义举,以保我朝安宁,以彰朕之威德。”

“诺!”

翰林起笔快速书写,很快就书写出原稿,经过驿站分发,不断向全国各地州县传去。

传下通缉令,李存勖怒气渐消,思虑偏向魏博兵一事,按天幕所说,因为自己的打压,魏博兵才造反了,如今再撤销打压政策肯定也来不及,而原本的平叛主将也是个白眼狼。

看来只能自己亲征了,暂且压下此事,再看天幕后续所说如何解决藩镇问题。

不过这小日子是何国?大唐盛世的气度不学,要学这乱世气象?莫非乃禽兽之国,崇尚暴力?

……

北宋.仁宗时期

汴梁,大内

庆历三年,天章阁内,宋仁宗赵祯与范仲淹、欧阳修等一干重臣正襟危坐,商讨着新政以图富国强兵。

却见天幕上竟显现出欧阳修所修《新唐书》的片段,并配以旁白:“欧阳修说什么怜人误国,皆是欲加之罪,儿戏之言。”

此言一出,阁内众臣皆是一愣,随即有人忍不住笑出声来,纷纷打趣欧阳修。

范仲淹笑道:“欧阳公啊,你这《新唐书》竟成了儿戏之言,可要让后人如何看待我等史官啊?”

欧阳修闻言面不改色,缓道:“范公此言差矣。吾等修史,非为完全还原历史,而是欲以春秋笔法,劝诫世人。怜人误国之事,自古有之,吾不过借此以警世人,莫重蹈覆辙。”

赵祯闻言,颔首道:“欧阳爱卿言之有理。修史之要,在于劝善惩恶,以史为鉴。”

韩琦也笑道:“欧阳公勿要介怀,吾等还是专注于新政,以图大宋昌盛。”

欧阳修闻言,微微一笑道:“韩公所言极是。吾等身为臣子,当以国家为重,新政之事,吾等自当竭尽全力。”

插科打诨三两句,众人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在新政之上,继续商讨着富国强兵之策。

……

唐朝.太宗时期

太极宫

御花园中,春风和煦,花香袭人。

李世民携长孙皇后,公主李明达,以及李治漫步于花径之上,享受着勤政后难得的放松与宁静温馨。

天幕中简略说明了李存勖的辉煌战果和凄惨结局。

李世民凝视天幕,神色凝重。

“朕观李存勖之事,心中甚感悲凉,此子骁勇善战颇有几分类我,倒也不愧是我李氏后人,不知此人是不是新唐书所写的新唐皇帝,其国号后唐,应是如此吧?

可惜朕的爱兵之道他却是没有学到分毫,以至最后落得如此下场,令人扼腕叹息。就如昔日霸王,虽勇猛无比,然亦因失却军心,终致乌江自刎。孟子云:‘得民心者得天下’,此言不虚。然得军心者,亦能安邦定国。”

长孙皇后凤唇轻启道:“陛下所言极是。民心、军心,都乃国家之根本。李存勖之败,实乃丢失二者所致。臣妾想,后世士兵竟骄纵至此,必有其因。不知是哪个不肖子孙使我大唐皇室大权旁落至此,以致兵将悍勇,目无天子。”

李明达虽年幼,可自小在李世民身边长大,自是聪慧,她眨了眨眼可爱道:“阿耶,那李存勖的士兵们为何要反他呢?他们不是应该听从皇帝之命吗?”

李世民看着李明达稚嫩的脸庞,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耐心解释道:“小兕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士兵们亦是如此,他们既是国家的守护者,亦是国家的基石。若他们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心生不满,便会如潮水般翻涌,推翻高高在上的皇帝,乃至颠覆国家。所以,为君者,须得谨记以德治国,以法安邦,方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一旁李治闻言,若有所思,问道:“那阿耶,大唐的士兵们会不会也像李存勖的士兵们一样呢?”

李世民摇摇头,目光坚定道:“不会的。朕自登基以来,一直秉持着薄赋商俭,救灾恤贫的政策。

朕深知民心、军心之重,故一直努力治理国家,保障百姓和士兵们的利益。朕要让大唐的士兵们知道,他们是大唐的骄傲,是大唐的勇士。他们的忠诚与勇敢,将永远被铭记在史册之上。”

长孙皇后也在一旁附和道:“是啊,兕子,稚奴,你们父皇一直都很重视军心民心。绝不会重蹈李存勖覆辙。”

李明达和李治闻言,都露出了自豪的笑容。

他们知道,只要有阿耶在,大唐就一定会越来越好,因为阿耶是天底下最厉害的皇帝!

……

唐朝.肃宗时期

庆应元年,神龙殿内,烛光映照出李隆基苍老憔悴的面容。

看着天幕说着李存勖的兴亡,浑浊的双眼中闪过复杂的神色。

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辉煌,也看到了晚年面临的困境。

李存勖前期的雄才大略与后期的昏庸无道,尤其是都喜爱音乐,这一切让他深感共鸣。

“唉,朕与李存勖,何其相似。”李隆基长叹一声,老迈无力的声音中充斥悔恨。

他回忆起自己年轻时,那时的他意气风发,与太平公主发动政变,夺取皇位,登临大宝,开创开元盛世,使大唐国力达到巅峰。

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沉溺酒色,朝政腐败,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

“朕虽有心赎罪,但如暗夜中的烛火,又怎能点亮黑暗。”

“呜呼,哀哉~”

李隆基喃喃自语,声音颤抖愈发无力。

“咚~”

终究,他身体中最后一丝气力被黑暗吞噬,无力的砸倒在神龙殿的地面。

……

武周

神都洛阳

九州池畔,武则天、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正悠然自得地欣赏着池中金鱼争食的美景。

突然,天幕上的一条关于小日子的弹幕吸引了她们的注意力。

“小日子?这称呼好生奇怪。”武则天眉头微皱,目光中透露出疑惑。

她虽贵为女帝,但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小日子”一词,却是闻所未闻。

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也是一脸茫然,表示未曾听过此称呼纷纷猜测这或许是对某个小国的别称。但如此残暴凶残,目无纲常的描述,着实让她们感到震惊。

正当二人议论之际,弹幕中紧跟的旗帜却吸引了武则天注意力。

武则天定睛一看,那旗帜上的图案竟与记忆中日本国使者来大唐,请求赐名时带着的国旗图案颇为相似。

她心中一惊,仿佛想起了什么:“这……这不是日本国旗吗?”

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闻言,纷纷将目光投向天幕上的旗帜。经过一番仔细辨认,她们终于确认了这就是日本国旗。

“原来‘小日子’指的就是日本国!”武则天恍然大悟,语气中带着几分震怒。

“那日本国使者请求赐名时谦卑有礼,颇熟悉我华夏礼仪,朕还以为是个君子之国,慕我华夏国风,特来学习。没想到其国竟会如此残暴无道,真是禽兽之国啊!”

太平公主更是义愤填膺:“这日本国简直比突厥还蛮夷!无父无君,目无尊上!枉我武周曾赐予其恩典册封。陛下,若有机会,儿臣定当亲自领兵,荡平其国,以正天道!”

然而,武则天却摇了摇头,打断了太平公主的话:“太平,切勿冲动。日本国之事,天高地远,远离天朝。且地小岛荒,如同鸡肋。便暂且停了这禽兽之国的外交和朝贡,以后不需要日本国人踏入武周一步!”

上官婉儿也表示赞同:“不错,日本国虽令人愤慨,但与我武周无关,与其断交小施惩戒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