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彪三人你看我,我看你,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内阁?
这玩意儿可是新鲜,闻所未闻啊!
关键是,主动放权给朝臣。
这在大汉历史上,可不多见,对经历过桓灵二帝的他们来说,实在是有些匪夷所思。
杨彪更是小心翼翼地问道:“敢问陛下,这内阁,职责几何啊?”
刘辩嘴角微微一翘,露出一丝意味深长的笑容:“辅佐朕治理天下。”
轻飘飘的几个字,却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杨彪三人的心头。
辅佐皇帝治理天下?
这权力也太大了吧!
如果刘辩所言是真,那他们就能够肯定,这内阁阁臣的权力,一定比三公还大!
杨彪怔愣了片刻,很快就稳住了心神,再次问道:“敢问陛下,这内阁具体制度为何?毕竟内阁前所未有,臣等愚钝,还望陛下明示。”
刘辩也不卖关子,直接说道:“朕设立内阁,便是希望诸位能够与朕齐心协力,一同中兴大汉。”
“这内阁阁臣,首要责任,自然就是辅佐朕治理天下。”
杨彪三人闻言,心中皆是一凛。
刘辩顿了顿,又道:“内阁设阁臣数人,其中一人为首辅,其余皆为次辅,首辅一月一轮。”
“凡天下事,内阁皆可商议。”
“若意见统一,除军事、人事外,首辅批示后,均可执行。”
“若意见不统一,则投票表决,以少数服从多数,若实难拿定,则报与朕决断。”
“同时,内阁也有审核所有奏章的责任,审核之后,标注轻重缓急,再呈递给朕御览。”
“除此之外,内阁人员,皆由朕亲自任命。”
“同样的,内阁干系重大,建阁后,自然也会受到多方关注,接受各方监督。”
“一旦处置不公,或有所差池,所受责罚,也必是最大!”
刘辩说到这里,略微停顿了一下,给杨彪三人一些消化的时间。
而杨彪三人,此时已经完全被刘辩的这番话给惊呆了。
这内阁的权力,也太大了吧!
凡天下事,皆可商议!
也就是说,很多事情,不经过皇帝之手,就能执行下去。
一时间,三人想到的,都是“君逸臣劳”四个字,这不就是儒家所推崇,也是他们毕生所追求的吗?
然而,当这一刻来临的时候,他们反而有些迟疑。
倒不是怕承担责任。
毕竟这么大的权力,就该承担更重的责任,因此对刘辩说的责罚,他们并不在意。
他们真正在意的,是怕刘辩只是说说而已!
事实上,刘辩理想中的内阁,比明朝的内阁,权力还要大上数倍!
明朝,内阁更多像是一个咨询机构。
内阁决策,需要票拟后呈给皇帝批示,最终决定权其实还在皇帝手中。
遇到明君,内阁权力就大,国家就能兴盛。
可若遇到不喜朝政的君主,那内阁就是个摆设,也导致明朝中后期,皇帝和文官间的矛盾越闹越大。
到刘辩这里,他索性将这权力放开。
他要的,只是军权,以及人事任免权。
只要这两项大权牢牢握在手中,那么他这个帝位就稳如泰山。
他管的,就是内阁阁臣,以及一些实权部门首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