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员在落地时,起码的标准和规章都没有做到」等言论。

事故调查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而在这时,河南航空及其暴露的问题,首先进入了公众视野。

空难发生的第二天,河南航空的总经理被免去职务,河南省政府否认持有河南航空的股份,否认参与其经营和管理;紧接着,8月27日晚,正式更名不到1年的河南航空,就被河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撤销了企业名称登记。

还有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细节:8月30日,河南航空推出赔偿方案,对每位遇难者一次性赔偿96万元,但前提是,家属必须签署《责任解除书》,放弃对案件责任的追诉权。

30名遇难者家属签订了协议,其余人并不买单,毕竟,真相才是对死者最大的交代。

遇难人员中有27人在14家保险公司投保了人身险,预计赔付1487万元。

除了航空意外险,按照法律规定,空难受害人还可以获得航空公司投保的「飞机保险」赔偿;此外,乘客的托运行李也有相应的赔偿标准。

而河南航空在赔偿之前,就被注销了公司名称,很快又进行了公司重组,这无疑为赔偿的程序带来了麻烦。

是河南航空的原因,导致了伊春空难吗?

还是另有隐情?

无论如何,这一举动立刻引发了外界的猜测与关注。

8月26日,河南航空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刘航,在新闻发布会上鞠躬致歉图片来源:新华社河南航空的前身为鲲鹏航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鲲鹏航空」),而鲲鹏航空则是属于深圳航空和梅莎航空集团(美国最大的支线航空公司)等公司的支线航空公司。

支线航空是指短距离、来往于中小城市之间的航空,飞机座位数通常在50-110座之间,飞行距离主要在600-1200公里。

鲲鹏航空为何会更名为河南航空呢?

这不得不说到当年支线航空的扩张了。

2009年以来,在中国民航局的大力推动之下,多个地方政府与各大航空公司合作,大力开发支线航空,河南航空、河北航空、天津航空、成都航空、昆明航空等相继成立。

这一举措可谓互惠互利,航空公司可以领取多项补贴,也有利于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鲲鹏航空也是一波三折,最后将总部从陕西西安,迁到了河南郑州。

但急于发展的支线航空,却遇到了瓶颈。

由于支线航空座位少、起降频繁等原因,导致运营成本增高,大多出现亏损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