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改弦更张,强行减轻翅膀部分的重量呢?吹过高空的高速强风,以及为了使沉甸甸的身子飘起来而剧烈地扇动翅膀所产生的强烈的风压会造成翅膀上的骨头不堪其负,骨架土崩瓦解。
鸟类学者们很清楚生物进行飞行的难度,而恐龙学者们却对这一点掉以轻心了。他们都成了大大小小的恐龙教派的盲目信徒,深信两亿年前的翼龙和始祖鸟的肌肉比现在的鸟类还要进化得多,它们摆脱了流体力学的理论制约而在广袤的天空中展翅翱翔。
巨大的食草恐龙在两百年的时间里无休无止地用背肌和颈部肌肉扛着长达十三米的长脖子,用四条腿支撑四十吨的超重身躯若无其事地四处游荡。
霸王龙后腿上的单薄肌肉也同样神奇,它使得这种五吨重的食肉恐龙仅凭两条后腿就能做到健步如飞。
这种情景在当今的地球上是不可能发生的。即便肌肉扛得住,骨头也承受不了。只要芸芸众生的骨头都是出自同一种材质,以这样的方式让骨头受累百年的话,骨折和关节劳损都会如期而至。
巨大的翼龙是绝对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飞到空中去的。它既不可能飞得太高,也不可能在高空转换成巡航飞行的状态。
假如大气的密度大幅度上升的话,倒是还存在着可能性,可这时的氧气浓度又是个大问题。前面已经讲过,属于恐龙们的中生代是一个极端低氧的时期。如果大气稠密,其主要成分就应该是甲烷和二氧化碳。而巨型翼龙也是需要通过肺部来呼吸氧气的。即便它能够顺利地飞起来,可如果窒息而死,那就前功尽弃了。
它们的大翅膀是派什么用场的呢?不会飞的巨型翼龙缘何会出现在大地上?假如出土的为数不少的巨翅化石不是地球所故意营造的幻象,那么,这种生物尽管根本不会飞,但却有着如此漂亮的翅膀,甘于在地面上繁衍生息?而且,它们只是拖着收在身下的翅膀在地面上生活了无比漫长的时间吗?
在地面上拖着这样的大翅膀每一天都会举步维艰,那它为什么还能过上食肉生活呢?它有着如此漫长的进化时间,可是为什么束缚了身体活动的大翅膀这一对无用的累赘却不曾发生退化呢?
5
太阳系的各个行星,如果剔除离太阳最近的水星、第二近的金星以及最远的冥王星这三颗行星,它们在自转速度方面都有着某种程度的统一性。
拿地球和火星来说,火星上的一天基本上相当地球上的一天。就是说,地球上过了一天,火星也就自转了一圈。说得精确点,地球自转一圈所需要的时间是二十三点九三个小时,而火星则为一点零二六天,非常接近。我们不清楚两颗行星的这一共性是刻意安排的结果,还是纯属偶然。
位于火星外侧的木星虽然体积是地球的一千倍,可自转速度却快得多,它的一天,即自转一圈所需的时间为九点八个小时。因此,木星的赤道部分便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而膨胀。这也是因为这颗行星至少外廓部分是由气体构成的。木星外侧的土星,自转周期是十点二个小时,在这两颗行星上,一天的时间都不及地球的一半。
更外侧的天王星自转一圈需要十七点九个小时,而再远一些的海王星自转一圈的时间为十九点一个小时,无论它们的哪一个,一天的时间都要短于地球上的一天。也就是说,自转的速度比地球要来得快。
木星和土星这一组,它们的一天大致相当于十小时。而天王星和海王星这一组,一天则不到二十小时。这两组的自转速度都快于地球。就像地球和火星那样,行星们两两相配,结成一对儿。这里面是有着某种意义呢,还是仅仅出于偶然,谁也说不清。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刚才被剔除在外的那三颗行星。还是先拿数字说话。水星自转一圈需要五十八点六天,耗时近两个月;金星则需要两百四十三天,约等于八个月。就是说,它们两个的自转速度都很慢。而金星更是慢得出奇,几乎让人感觉不出它在自转。而且,金星的自转方向与其他的八个行星都是相反的。
冥王星自转一圈耗时六点四天,花了将近一个星期。这几颗行星的自转速度千差万别,它们彼此间结不成同盟。
不过,本人并不赞成将冥王星算作太阳系里的一员。虽然行星并不是一定要沿着一个完美的圆形轨道围着太阳旋转,可这个冥王星的轨道却瘪得实在不成样子。这个离太阳最远的星球,它的轨道与比它更接近太阳一个“身位”的海王星的轨道相交叉,定期地比海王星更加深入到太阳系的内侧。
这一特征是其他的行星所不具备的,再加上这颗行星的尺寸要小了几号,我们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包括哈雷彗星在内的众多具有椭圆形轨道的卫星中,轨道碰巧接近圆形的大型的小行星。
近些年来,人们开始注意到在冥王星的周围有不少这种体积级别的小行星,倘若假以时日,在这些小行星逐一得到确认后,围绕在冥王星周围的也是一片酷似火星和木星之间的环状小行星群这一事实将会逐渐地浮出水面。因此,我们似可不必将冥王星与其他的八颗行星相提并论。
关于这八大行星,我们先来看看他们的大小。在体积上拔得头筹的当属木星和土星这一对儿。拿赤道半径来说,木星约为七万公里,土星则是六万公里。
直径约等于它们三分之一的中等级别的行星是天王星和海王星,天王星的赤道半径是两万五千四百公里,海王星则为两万四千三百公里。
个头相当于它俩四分之一的也有两颗,这就是我们地球和自转形态与众不同的金星。这一对儿的赤道半径均略低于六千公里。从个头上说,地球和金星是一对哥俩,而不是和火星。
比这哥俩还要小的就是火星了,它的赤道半径为三千三百公里。而水星还要小一些,赤道半径有两千四百公里。冥王星则更小,成了最小的太阳系成员。
金星不仅自转速度缓慢,自转的方向还与其他的行星相反。假如这种逆向自转是和大的行星相撞后的产物的话,那么,它那长达八个月之久的奇慢无比的自转就可以理解了。想必是与之相撞的其他天体使金星的自转停了下来,继而使其自转方向发生了颠倒,但是旋转的速度低得可怜,始终跟原先的自转速度不在一个档次。既然这种旋转肇始于撞击,旋转的势头自然是大不到哪儿去的。
除了金星的逆向自转以外,行星们的旋转速度也都各不相同。这是一个很大的谜,而迄今为止,天文学家们还没有谁能够给出令人信服的猜想。各个行星的旋转速度快慢不一,毫无规则可言,这并非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考虑到太阳系的诞生和形成的过程,各个行星大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按照大致相同的速度旋转。
各个行星在经历过属于旋转的尘埃和气体的聚合体的时期,逐渐冷却、凝固下来后,它们的旋转速度就会由于种种的原因而拉开差距。这一点很容易理解。
总体而言,旋转体都是要遵循“角动量守恒定律”的。太阳本身也在自转,被吸引到它周围的尘埃和气体的聚合体也同样是自转得不亦乐乎,同时,它们也开始围着太阳进行公转。这就是太阳系的诞生,公转的尘埃和气体所形成的旋转体便是行星的坯胎,它逐渐凝固,向中心点不断地收缩形成比原先的体积小得多的球体,尔后倾向于以更快的速度进行自转。
关于“角动量守恒定律”有一个易于理解的例子:溜冰运动员在冰面上翩翩旋转,双臂展开时速度悠然,而一旦身体蜷缩起来,旋转的速度就会加快。这一现象便是“角动量守恒定律”的写照。
按照这个定律,体积越小的行星,自转的速度就越快。当然,由于行星汇聚的物质千差万别,并不是非要一成不变地恪守这个定律不可,允许有例外,但是要有说得过去的理由。再者说,只要总体的趋势与这个定律大致吻合,我们也就无须多加解释。也就是说,抛开冥王星不谈,水星的自转速度最快,火星次之,金星和地球这一组位居其后,再往后是海王星和天王星这一对儿,木星和土星组合可以是最慢的。
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个头最大的木星和土星,自转的速度最快。天王星和海王星这第二大的组合拥有第二快的自转速度。“角动量守恒定律”在现实中遭到了颠覆。
木星的大部分都是氢气和氦气的聚合体,时至今日没有人能够知道,在常年引发风暴的炽热的云层之下,它的地表是一番怎样的景象。我们可以想象出那上面几乎没有坚硬的地面,这就等于是说,它的准确赤道半径仍然是个未知数,同时也意味着,“角动量守恒定律”无法在这个地方适用。虽然这颗行星的引力极强,但是地核部分的大小可能还赶不上天王星。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能寄望于未来的研究成果。
总而言之,有一个方法最容易阐释为什么我们太阳系的各大行星的运动表现得与“角动量守恒定律”相悖,那就是将其归结于其他天体的撞击所带来的干扰。宇宙是动态变化的,可宇宙里面除了星星这种物质以外,就是无穷无尽的空间,此外再无他物。至少我们凭借当今的科学手段所能观察到的宇宙里的角色就是它们了。在这里,光的速度是恒定的,可以作为标尺,时间也是空间的一个侧面,它们无一例外地都要受到重力的影响。这就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为止,身为万物灵长的地球上的最高级智慧生物所达到的对于宇宙的理解。
假如这种理解还算靠谱,那么从小行星碰撞中寻找,是何种根本性的原因导致在角动量守恒定律的支配下才出现的单纯的常规性运动演变到了今天这般地步,这种想法并非就是异想天开。从这个思路考虑的话,我们似乎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认为,大型的行星最为保守,它倾向于保留初始的运动状态,换言之,它最不易受到小行星碰撞的影响。
试想和地球差不多大小的金星这会儿冲着地球一头撞过来。如果撞击的角度很大,比如接近于正面相撞,地球大概就会粉身碎骨;可如果是以很小的角度撞在赤道附近,而且还和地球的自转的方向相反,那么地球肯定会停止自转,不仅如此,我们甚至可以想象,它还会开始朝着相反的方向旋转。但是,如果金星的撞击对象不是地球,而是体积相当于它一千倍的木星,无论这种撞击与其自转方向相反还是一致,金星都应该不会对木星造成什么影响的。它既不会阻止住木星的自转,或者逼得它反转,也不太可能加快或放慢它的自转速度。
我们至少可以说,木星一土星这一组面对小行星的撞击最能“面不改色”,天王星—海王星组次之,水星—火星组所遭受的影响最大,地球—金星组所受到的影响次大。
如果这一思路正确的话,是不是就可以说,木星和土星现在所表现出来的自转速度与太阳系的行星们最初所拥有的自转速度很接近?这两个星星很有可能保留了在太阳系诞生时期的自转速度,这会儿正在向我们昭示呢。而这两颗大行星之外的其他行星们,由于某种后天的事件或来自于其他星体的重力干扰,自转的速度被放缓了。这样的假设应该是站得住脚的。
如果“角动量守恒定律”可靠,那就是说,地球和火星都曾经拥有过比木星还快的自转速度。它们现在的速度是在各式各样的宇宙事件的影响下逐步衰减的结果。
有些自然现象可以对自转起到刹车的作用,其中,“潮汐作用”最广为人知。可以说明这一作用的最容易理解的例子就是水。地球的表面存在着大量的水,这些水在太阳以及它的近邻月球的引力作用下,无休止地潮起潮落。通过这样的干扰作用,水使得地表向着与自转不同的方向发生移动,这种移动就对地球的自转起到了点刹的作用。
因此,地球的自转周期每天都会延长一秒钟。据说地球的自转每十年会慢七秒钟,八百年后就要慢上半天。这种点刹的作用不可小觑。
但是,正如前文多次提到的那样,要说起到了更为直接的刹车效果的,还要算小行星的碰撞。撞过来的其他天体的个头越大,所带来的影响就越强烈,就像金星的下场那样,地球会停止自转,并开始反转。地球也是在枪林弹雨中走到了今天的,它承受着无数侥幸突破了木星引力场的其他天体的撞击。大小如同月球的行星的撞击也曾经历了好几次,个头不亚于珠峰的小行星的从天而降,也已多达几十次。
假如这些小行星撞过来的方向恰好与地球自转的方向相反,就算自转还不至于停止,可它的速度也一定会在瞬间慢下来。虽然这听上去有些危言耸听,可是,火星或金星的地表上那清晰可见的巨大环形山却告诉了我们,这可不是科幻性质的杜撰。
设想在此类天文学事件发生的那一刻,地球上的生物已经进化到了恐龙时期,那么,我们将会看到怎样的情景呢?小行星的撞击在陆地上引发了大面积的森林火灾,一连数月燃烧不息的烈焰将地面变成了一个大火炉。
很快,情况变得雪上加霜,弹到平流层里的不计其数的岩石纷纷回落,早已奄奄一息的动物们被彻底打入死牢。
高温使得海水的温度逐渐升高,冰封在海底的甲烷气从沉睡中被催醒,跑到了大气里。甲烷气体的温室效应是碳酸气体的二十倍。由于这种气体的肆虐,整个地表都处于高温之下。
森林大批死亡,树木每天释放的氧气锐减,而剩余的氧气与甲烷的化合又不断地加剧了氧气量的降低。在高温和缺氧的双重打击之下,正处于进化过程之中的地球上的生物们一批接一批地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接着,从坠落地点激起的大量尘埃混入大气,将地球包裹得严严实实,彻底遮住了阳光,使地球骤然变冷。地表的温度很快降到适宜生存的温度点以下,冰层开始从两极蔓延开来。低温成了压在由于食物缺乏、氧气不足而虚弱不堪的生物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曾侥幸存活下来的生物都被活活冻死了。
从地质学家们的调查报告中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大事件在过去的地球上的的确确发生过。地质学家只关心事件的痕迹,并不考虑是怎么发生的,但一般都认为,这种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很有可能就是源于小行星的撞击。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由于进化的时间实在太短,遭遇到这种天体事件的概率是很低的。但是,说起进化的时间跨度长达两亿三千万年的恐龙们,他们遭遇到这种天体现象的概率就足够大了。
假如撞击是与自转方向相反的小角度,那么,这一事件使得地球的自转速度在瞬间放慢的可能性就是充分存在的。于是,比起高温、岩石坠落、氧气不足、持续低温这一系列的可怕事件还要骇人的悲剧,应该很快就降临到了生物们的头上。这就是离心力的锐减所带来的引力的增加。
这一现象会造成自身体重的增加。假如地球此前的自转速度跟木星一样的话,那么此时,地球上的生物的体重就会猛涨一倍。这样一来,就像前面不厌其烦地阐述的那样,食草的巨型恐龙将再也抬不起它那长长的脖子,霸王龙将轰然倒地,长卧不起。
它们躺倒在地时,重量倍增了的内脏器官将会将心脏压迫得停止跳动。由于离心力的减小,曾经随心所欲地起飞、在天空翱翔的始祖鸟和巨大的翼龙都再也飞不起来了。它们这些大个子全都一只不落地蜷在了地上,小行星碰撞的那一天就是它们的末日。
假若地球以前的自转速度和木星一样快,离心力将会抵消掉地球的引力,越是临近赤道,它们的体重就越轻。除了这一假说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途径能使前面提到的恐龙这种重得出奇的庞然大物君临大地、繁衍生息。大量出土巨型恐龙化石的地区很可能就是两亿年前的赤道一带。
在这样的低引力地区,庞大的雷龙挺着十三米长的脖子度过它的一生,它漫步于林间,将长长的脖子从林间缝隙里探进去,以攫取森林深处的叶子当作自己的美餐;霸王龙凭借它的两条腿在地面上疾步如飞,一旦追上了猎物,它便用袋鼠跳的姿势向对方发动空袭,一击致命;始祖鸟以及巨大的翼龙也都是一跃冲天,在天空翱翔。
由于小行星的撞击,地球的自转速度急速放慢,在这一刻,强大的离心力消失,地球的引力激增。它们的体重剧增,庞大的身躯倒伏在野,恐龙的天下就此休矣。
6
哺乳类可以说是在天地大碰撞造成了恐龙的灭绝之后,才得以向最高级的智慧生物——人类的阶段迈进的。不夸张地说,虽然哺乳类几乎与恐龙在同一时期出现在这个地球上,可是它们的一生都只能成为恐龙们大快朵颐的对象。套用《旧约·圣经》里的一句话,哺乳类乃上帝为了赐予食肉恐龙们以食物而在大地上创造出来的下等生物之一。
恐龙与哺乳类共生并存的中生代属于极端低氧的时期。因此,地球生物只有想方设法地改变身体结构,才能生息繁衍下去。由于只靠摄取水中的氧气难以为继,生活在水里的部分鱼类的肺部进化成了鱼鳔,它们将嘴巴伸出水面呼吸空气。
虽然尚未得到证明,但本人认为,恐龙在其肺部附近发育出“第二个肺”,在呼吸次数相同的情况下,氧气的获取速度增加了一倍。否则的话,即便引力再怎么低,它也难以维持那样臃肿的躯体。
同时,哺乳类在身体能够直立起来以后,在肺的后下方发育出辅助呼吸的大片的膜状组织,称之为横膈膜。但是,这种机制不过是单纯地起到了呼出和吸入的协助作用,如果只从效率上看,还是恐龙那作用更为直接的第二肺系统要更胜一筹。
恐龙最大的进化之一就是,尽管还难以做到完全的直立,它也开始了双腿行走。与骨盆呈直角长出来的有力的后肢使双腿行走成了可能。在双腿行走方面,恐龙们比起猿类来要早得多。
论起长出羽翼、开始在空中飞行,那也是恐龙占了先机。假如始祖鸟和翼龙是靠扇动翅膀自力更生地飞起来的话,它们要遥遥领先于二十世纪今天的所谓会飞的哺乳动物,因为这些会飞的哺乳动物仍然只是会滑翔而已。
战斗力也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与食肉恐龙相比,无论是牙齿的锐利、咀嚼能力,还是浑身上下的运动肌肉,哺乳动物都要逊色得多,这使得它们的个头都不可能长得太大。
要说哺乳动物还有什么“过人之处”的话,那就是它们的生育机制:它们抛弃了卵生方式,在体内长出胎盘并使之发育,由此获得了在体内培育胎儿直至一定的成熟阶段的能力。得益于这种生育方式,母亲拥有了保护自己宝宝免落敌手的最佳手段。
总之,在低氧时代,较之于把蛋放在险象环生的大自然里让胎儿透过蛋壳呼吸,将胎盘存在子宫里孕育的方式要安全可靠得多。采用此种方式的哺乳动物被称为有胎盘类。
也有的哺乳动物在外腹部长出了一个装胎儿的口袋。尽管胎儿在生下来时弱不禁风、毫无防备能力,可是母亲毕竟可以把宝宝装进自己肚子上的口袋里随身携带,有效地做到防患于未然,不失为一种退而求其次的良策。这样的哺乳动物称为有袋类。
可是,尽管这两类功能都很具“革命性”,那也是弱者的穷极思变而已,作为强者的恐龙则对此不屑一顾。正因为是弱者,为了留种,哺乳动物必须获得胎生的能力。尤其是在侏罗纪以后,恐龙具有压倒性的强势,哺乳动物无论是自己还是它们的后代,都只能任由恐龙宰割,毫无招架之力。出于对无法抗衡的强者的防御,这种进化方式应运而生。可见恐龙在地球上有多么的霸气了。
由于天地大冲撞造成的环境巨变,情势急转直下。庞然大物般的恐龙,无论是食肉类还是食草类,均惨遭灭顶之灾,一头不剩地从地球上消失了。翼龙和长脖子的水下恐龙也未能幸免。一夜之间,一向只能甘做恐龙盘中餐的哺乳动物失去了天敌,迎来了独立和自尊。由此,哺乳动物得以站到了取代恐龙家族的大地之王的候选者的末席上。
哺乳动物的体温可以保持在恒定的范围内,这一机能的战略目的原本是为了获得行动的敏捷性,而在趋向大型化的进化过程中,这一选择的优势愈加明显。如果没有三十几度的常温这种舒适的条件,大脑很难维持活跃的能力。此外,还一种学说方兴未艾,它认为,虽然敏捷的运动能力使哺乳动物过上了食肉生活,提高了摄取营养的效率,但是如果不具备摄取其他动物骨髓的能力的话,大脑的容量是绝对不可能变大的。
克服了卵生的低效率,胎生或者有袋类育儿方式都为繁衍后代带来了高效率,可要说哺乳类的高明之处,还得说是哺乳这种行为。哺乳就是妈妈让宝宝喝上了一种高营养剂——母乳,这是一种在低温或缺少食物时非常有效的保留后代的方式。因为自恃强大,恐龙不曾拥有这样的能力。
当小行星碰撞招致的混乱逐渐归于平静、重力在与自转速度的中和下稳定在今日的水平后,植物的繁盛时期仿佛迫不及待地开始了。由于超大型食草恐龙之流的大肚汉不复存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的速度加快,地面上的氧气量一点点地上升。
同时,植物的进化开始提速,从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再到花朵,它们拥有了行之有效的吸引昆虫的手段。花朵为了将昆虫吸引到身边准备了芳香和花蜜,以此作为昆虫们帮忙传播种子的报酬,这一战略屡奏凯歌,植物和它们的花朵以令人目眩的速度为大地涂红染绿。
花朵朝着多样化不断进化,多样化也意味着给昆虫的报酬的多样化,与此相呼应,昆虫的种类也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这也为以昆虫为食的哺乳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增长。种类繁多的哺乳动物仿佛百舸争流一般,展开了一场向更高级的智慧生物发展的竞赛,由于“大胃王”恐龙的消失,它们的进化时间也得到了保证。
在整个生物界的进化竞赛中,哺乳动物逐渐占据了优势地位,最终,最有希望赢取桂冠的哺乳动物——猿类在非洲大陆上出现了。时至今日,黑猩猩和大猩猩也只见于非洲大陆。这一事实说明,这块大陆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的生物摇篮,因为现代人(智人)就是与黑猩猩和大猩猩由共同的祖先分化而来的。
据说大约七百万年以前,在非洲大陆上,人类的祖先和黑猩猩从共同的祖先分道扬镳了。不过,这种生物到底该不该称为人类的始祖还有些微妙。在这块大陆上诞生的我们最初的祖先是四百万年前的“猿人”。被称为南方古猿的他们可以勉强双腿行走,脑容量有五百毫升,跟黑猩猩几乎相同。
其后又过了两百万年的时间,大约在两百万年前,非洲大陆上终于出现了人型生物——“直立人”。他们的脑容量增加了一倍,达到了一千毫升,有痕迹显示他们已开始使用石器。他们被认为拥有了可以进行长途跋涉的强劲脚力,在走出非洲后一路向东,在东南亚定居下来,作为爪哇猿人繁衍生息,最后成了今天的印尼人的祖先。
约五十万年前出现在非洲大陆上的人形生物被称为“早期智人”。他们也走出了非洲,北上后折入欧洲,并在这片土地上定居下来,这就是尼安德特人[3]。他们的脑容量有一千三百毫升,与我们相差不大,他们使用火和石器,甚至开始制造早期的工具。为数不少的学者认为,他们既是现在的欧洲人的祖先之一,同时也是非洲原住民的祖先。
大约二十万年前,非洲大陆上诞生了“晚期智人”,他们才是今天的我们最为直接的祖先。被称为现代人的他们,脑容量和我们一样,同为一千五百毫升,智慧也并不比我们逊色。他们甚至可以学会开车。他们使用火,钻研各类工具,进行原始的艺术创作,还会唱歌。本人认为,他们的歌曲经过整理,逐渐成为了今天的语言。
尽管本人尚未拥有公民权,但是以本人之见,当今的人类不分种族,无一例外地都是这类智人的一个分支。遍布世界的各个人种的内脏和骨骼结构如此之相似,以至于很难想象“早期智人”或“直立人”是在地球上偏居一隅,走着完全不同的进化之路。尤其是舌根与喉咙之间的共鸣腔,我们在说话时离不开这个共鸣腔,而“晚期智人”和“早期智人”在共鸣腔的容量上是有差别的,就算“早期智人”能够说话,他们也无法完成具有细微变化的发音,在拥有的词汇量上肯定和“晚期智人”不在一个档次。
我们不妨认为,世界上的各个人种、内脏功能和结构都是如出一辙的。皮肤颜色或者眼睛大小上的差别是妥协进化的结果,其目的就是为了适应生活环境,这种五湖四海同种同源的观点可以对方方面面的问题给出很好地解释。
世界上的芸芸众人,无论是生活在高楼林立的大都会,还是栖身于森林深处的洞穴,如果寻根求源的话,他们都应该回溯到单一的新型人种——在非洲诞生的现代智人。这种观点由于和希特勒的纳粹主义所鼓吹的人种间存在优劣之分的论调针锋相对,目前不过是出于政治上的原因才被人讳言莫深。
众多的学者早就注意到,北京猿人、爪哇猿人或者尼安德特人的骨骼结构和内脏构造,即使和过着最原始的狩猎采集生活的坦桑尼亚的非洲原住民相比,也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无论有怎样的成见,非洲原住民的内脏和骨骼都和我们是相同的。
他们智力上的差异是在教育环境的影响下后天形成的,从本质上说,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我们是一样的,无论在力气或骁勇善战的程度,还是在艺术欣赏能力或歌喉方面,人种之间并无大的差别。我们每一个人都属于约莫六万年前从非洲走向世界各个角落的单一人种——现代智人。
猿类和人类的差异在何处?从进化过程中的哪一时刻起,人类的祖先可以被称之为人?对于这一命题早就有了盖棺定论。那就是,从猿类的一个分支开始了两足直立行走之时起。在这一瞬间,这种特立独行的猿类与他们的同类分道扬镳,迈向了人类。他们可以称为“猿人”。
两足直立行走的方式稳定下来以后,骨骼结构相应地发生变化,颈椎上的头盖骨的视线与脊柱的垂直线形成了一个直角,面朝前方。从骨骼上说,以这种方式形成的向前的视线是成为人类祖先的前提条件。假如将两足直立行走的生物的头盖骨安在黑猩猩的颈椎上,视线就要朝下了。要说黑猩猩的头盖骨也是视线向前的,可那是建立在保持四足行走的前倾姿势的骨骼结构上的。人和猿的区别就在于此。
关于“猿人”选择直立姿势、开始两足行走的理由,人们众说纷纭,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假说。比如说,用后腿直立起来是为了站得高看得远,以方便提防天敌的来袭或是搜寻远方的猎物。这么说倒也不无道理。
再比如,直立起来是为了减小阳光直射到身上的面积,以躲避非洲的热浪。四足行走的缺点就是后背、头顶和后脑勺全都暴露在炎炎烈日之下。这种观点也相当具有说服力,它还与另一种说法遥相呼应,那就是非洲黑种人的皮肤里黑色素特别多,其作用是为了增加防晒效果,减少太阳的照射给细胞和血管带来的危害,防止暴晒引发皮肤癌。
还有人说,人选择站起来是为了给异性献礼,更好的示爱。这意思是说,直立可以腾出双手,在周围物色一些好东西,然后用双手捧到异性的身边。
抑或是这些理由的综合。不过,在恐龙部分所论及的这个地球上最大的问题面前,这些猜测都无异于隔靴搔痒了。从猿类分化而来的人类的脑容量,到了智人阶段足有一千五百毫升,等于最初的三倍,因为脑袋变重了,所以“人”站了起来。这才是本人在此文中所要阐述的问题点最为真实的写照。
采用四足行走或黑猩猩式的前倾姿势时,又大又重的脑袋会对颈椎造成极大的负荷。因此,以本人之见,人类采取完全的直立姿势,纯粹是出于在日常活动中变换姿势的考虑,以使头部处于身体的垂直线上。
进化的结果使得头部增大,人这种最高等级的智慧生物由此得以在地球上诞生,可是,对于繁衍生息而言,地球这一行星的地表引力实在是太强了。这就是本人得出的结论。
由于来自于其他天体的碰撞事件,天赐良机接二连三地出现,比如强敌的消失、食物的多元化以及氧气的增加等,这使得哺乳动物得以踏上地球的王者之路。然而,就引力来说,这个行星的环境却最终只适合于不具有高等智慧,也就是说,没长着一颗沉甸甸的大脑袋的小生物群体。在创造出生命并使之朝着高等智慧进化之前的阶段,造物主还算是规划精确、运筹帷幄的,可由于小行星的碰撞,最初的有关生命创造及其结局的脚本发生了无法挽回的计算错误,目标因而渐行渐远,直至迷失。
高级智慧生物离不开硕大的头颅,因此也需要躯体大到一定的程度以支撑这颗大脑袋。这才是符合设计目标的形象。然而,由于小行星的碰撞,作为进化舞台的地球表面却再也无法承载造物主所设想的高级智慧生物了。在其强大的引力之下,智人的脑袋显得过于硕大,身体构造上呈现出与恐龙相似的缺陷,背上了短命鬼的宿命。
作为四足行走的猿类时代的印记,智人的腰椎,也就是脊椎骨的最末端,并不是从骨盆笔直的向正上方生长,而是略微斜向前方,然后再缓缓上仰,换句话说,整个腰椎翻成一个弓形后,形成脊椎骨,脊椎骨微微后倾,然后在胸部的位置又恢复成前倾,与颈椎相连,托着头盖骨。也就是说,从侧面看去,整条脊椎骨画出了一个S形状。
这种S形的脊椎为两足行走的智人带来了减振的缓冲效果。在身高一米左右的“猿人”阶段,这种结构特征还不显山露水,可随着身高的增长,最终到了智人阶段,脊椎骨就清晰地呈现出这种S形弹簧的特征了。
可是,由于后天不管三七二十一地选择了直立姿势,智人注定要患上腰椎病。来自于大脑和头盖骨的自上而下的负重,时常会造成人的腰椎中有两三个椎体向前滑移,这种病就是伴随着剧痛的“腰椎滑脱症”。腰椎间发挥着减振作用的软骨——“椎间盘”也会遭到损伤而向后突出,压迫神经使人苦不堪言。
这表明,对于受又大又沉的脑袋所迫,不选择两足直立行走的畸形的高等生物来讲,现在的地球引力实在是太强了。在这个行星上,生物采取四足形态才是顺应天时的,对于体重八九十公斤、后天性的两足直立行走的生物的骨骼来说,适当的引力应该为目前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我们只能说,智人作为这个行星上的居民是“不合格”的。
为此,大猩猩将腰椎骨的数目维持在四块,比人类少了一块,从而确保了腰椎的稳固。这是一种为了未来所设想的完全直立而做准备的进化选择。但是,它们也因此再也无法灵活地扭腰晃胯了。
不过,对于两足直立行走的生物来说,地球的引力所带来的最大风险还并不是对于骨头,而是内脏。内脏原本是为腹部与地面平行的四足动物而发育出来的,因此,大肠等器官所面临的工作流程就变成了需要沿着与引力相反的方向将消化物往上推。
由于生活方式和个体的差异,有的个体出现了内脏下坠的现象。比较典型的有胃下垂等,下方的脏器掉进骨盆里面,抱成一团。不过,比起这些来,分娩问题更为令人头痛。
女性智人的骨盆比男性的要大,当中开了一个大洞,哺乳动物各个如此,这是为了分娩所做的准备。经过妊娠期,迎来了分娩期后,胎儿就离开子宫,穿过骨盆中央的大洞,从两腿间的开口部分踏入人世。这是所有的有胎盘类生物都在从事的保留种族的繁殖行为。
四足动物中的雌性,她们的骨盆正中间都有一个足够大的利于繁殖行为的开口。现在的大猩猩、黑猩猩虽然频繁地采用直立的姿势,可它们中的雌性也是在骨盆的中央开出了足够大的口子。
然而,唯独作为高级智慧生物的智人,她们的骨盆开口大小不甚理想,想让胎儿通过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较之其他动物而言,只有女性智人才会经常遭遇难产。高级智慧生命甚至面临着这样一种窘境,她在获得了发达的智慧的同时,却有着一个在所有生物中最不利于分娩的身体。
原因就在于,她舍弃了不伦不类的前倾姿势,选择了完全直立的姿势以及直立状态下的两足行走。从大脑穿过脊椎的连线构成了一条朝向地心的垂直线,因此,这条线自然也穿过子宫和子宫下方的开口,不只是胎儿,她们的内脏也同样面临着从这个开口掉下去的风险。
因此,智人不得不费尽思量地规避这种风险。为此,她们在朝向身体直立的进化过程中,唯有尽可能地缩小骨盆中间的这个洞。否则的话,在引力增强了的这个星球上,生活会变得危机四伏。并且,她们骨盆下方的肌肉也变得十分发达,形成了自下而上的支撑、封堵。
相对于智人的骨盆,雌性黑猩猩的骨盆开口要大上好几号,从前面看去,那就是一个前后纵长的一个洞,适合于分娩这种高难度的行为。而女性智人的骨盆开口却是别扭的扁平形状,十分狭窄,其目的大概是为了使骨骼构造可以很好地承受来自于左右方向的压力,因为只有这样,人才能仅凭双腿就可以高速奔跑,或者应付形形色色的需要两条腿都吃上劲的力气活。
因此,位处进化终点的高等生物逐渐落下了严重难产的毛病。只要是现代智人,任何女性都逃脱不出难产的命运。虽然人类女性的骨盆开口可以让胎儿的肩部通过,但以正常的姿势,头部却是无法通过的。这就是为什么助产士不得不有意地把胎儿的脸蛋横过去,像耍杂技似的先让脑袋通过,然后再将胎儿的姿势复原,使肩膀钻出开口。
进行这样的处置需要借助经验。要是赶上胎儿臀位或者脐带纠缠等情形,那就需要更高的技巧了。也就是说,它意味着只有现代智人才在分娩时需要有经验的人的帮助,她们几乎不能独自完成分娩。为了让胎儿通过狭窄的骨盆正中央,离不开深谙此道、经验颇丰的协助者的帮助。
巴纳德·科伊·斯托雷切
7
将论文从头到尾读完的罗恩带着威利赶到乔治城大学校园里格列高里·布雷兹的住处时,他正背朝着门口,在厨房里洗洗涮涮。
“那份学报您都看了?”
他扭过脸来问。
“足足读了三遍。”
罗恩答毕,指着身后的威利问道:
“这位是威利·麦格雷,您见过了吧?”
“嗨,您还好吗?”
威利隔着罗恩的肩头打过招呼。
“刚做了意面吃,肚子饱饱的。啊,我们当然见过面,我的记性好着呢。”
格列高里答道。
“请稍等一下,我这就泡咖啡……”
“请不要费心。”
罗恩说。
“不,是我自己想来一杯。请二位到那边的沙发上坐吧。”
罗恩这才恍然大悟,朝着里面的会客沙发走过去。威利紧随其后。
在沙发里落座后,他将脱下的帽子放在了手边。威利也照葫芦画瓢。
朝窗外望去,太阳已经彻底落山,室外宽阔的草坪和在草坪上漫步的学生全都看不到了。
“你读过了吗?”
看到威利将格列高里借给的学报放到了桌子上,罗恩向身边的这位搭档问道。
“听你说重点在后边,所以只看了后半部分的几页。怎么,我看得太少了?”
罗恩想了一会儿,还是觉得无法评判。接着,他又问:
“你怎么看?”
于是,威利摊开两手,望了一会儿天,然后垂下视线说:
“我搞不明白,这有什么可重要的,这东西能说明什么?”
罗恩有些惊讶。不过,没准儿这正是一般人的想法。论文行文艰涩,让人望而生畏。再怎么使劲盯着看,里面讲的东西也进不到脑子里去。
“地球的重力简直就是个搅局的,这是写这篇论文的人说的。前半部分你没看吗?”
“一个字儿都没看。”
威利摇晃着脑袋说。
“他是说,这个地球上是不可能有恐龙的,它们无法存在。”
“可明明有啊,博物馆里不是有化石嘛,难道是骗人的?”
“当然有了。”
罗恩说。
“那些化石都是假的不成?蒙人的?”
“该怎么说呢,霸王龙这个名字听说过吗?”
“有所耳闻。”
“它的体重据推测足有五吨,跟大象差不多了。威利,你该不会说你不知道大象这种动物吧?”
“还真没见过。”
“小学野游的时候,你们没去过动物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