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进周府家门
对于晚清中国国民素质,张振华记得看过一篇传教士的作品,说中国人文化素质不高,80%以上是文盲。还说中国人爱装模作样;信奉凡事忍让,好死不如赖活着;有私无公,没有恻隐之心等等。
当然也写到了中国人勤俭节约、知足常乐的一面,不过既然是外国传教士写的,肯定说的坏处多说的好处少,外国难道就没有这些性格了?
当然也有,不过对于清末的识字率,从清末筹备立宪的目标定为1909年识字率达到5%,可以断定至少80%以上是文盲这一数据是准确的。
社会环境和社会体制决定了国人的素质,与民族或是种族无关,人民的素质是很容易可以改造的,可是在那种社会环境之下,整个社会就像个大染缸,整个时代又是暮气沉沉,所有的人们习惯了苟且麻木,只盼能活下来就行了,哪里还会想到提高素质的问题?
不过想到最后,张振华还是认为,国民素质的低下源于教育水平的低下,清朝统治者不重视民众教育,造成了大部分人是文盲。至于如何发展教育,那就是一件长久的事情了,不过也不必太过于犯愁,先可以速成教育呗!
从青少年开始三两年见效的那种,至于老百姓,只要能生活的条件好了,时常的能有人教育着,慢慢的还是可以引导的。
到了南京,四人下了火车已是晚上,只能找个旅馆住下,第二天只好雇了大车走,本来张振华提议买个汽车,可是现在的中国除了上海,其他地方好像连买汽车的店也没有。
经过大约五六天的日夜赶路,终于到了山东省单县孙寺镇,通过打听最终走到了周府,这是一座典型的鲁西南建筑风格,四合院构造,堂屋三间,东西各有配房两间。
周自齐和正室王氏以及周美琪和两个妹妹住在正堂后面,小女儿和两个妾住在西厢房,东厢房已经全部腾了出来留给张振华做婚房了,至于府中的下人就住在了门房和后罩房了。
到了门前敲门,开门的是一个下人,并不知道张振华四个人的身份,最后还是往里通报了以后,周自齐才急急忙忙地走出门来。
张振华连忙躬身叫道:“恩师,我回来了!”他身后的陈公哲、陈绍枚三人也是连忙躬身行礼,看到风尘仆仆的张振华周自齐有点儿心疼的说道:“回来了就好,一路上累坏了了吧!赶紧进家吧!”
张振华点了点头,右手提起长袍走进家门。是的,毕竟已经是回到了中国,即便张振华在不愿意,也得穿上长袍马褂了,在南京的时候,他去了一间成衣铺子,买了一件灰色的棉长袍,蓝色的棉马褂,再戴上了一顶棉帽,地地道道的一个中国秀才的样子,张振华的感觉就是怪不得清末人都看着臃肿,这么冷的冬天,不臃肿不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