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跳水这个?”
“跳水,还有‘狗饼干,人类不可食用,可以致命’。”伊芙琳笑着说。
“……真是服了你了。”
没有任何宣传,伊薇·凯拉的新电影静悄悄的上映了。电影的名字平平无奇,《花园之旅》,简直无法激起任何观众的好奇心。甚至连电影海报都没有——电影海报本就是为了宣传的,不打算宣传,当然就不用制作海报。
只有一张半是黑白、半是彩色的海报大小的纸张,随意地张贴在影院门口,上面大致地记录了电影的一些信息。毫无疑问,伊薇·凯拉的名字印在最醒目的位置,而所有被吸引着买了票走进电影院的人,本质上说,都是受了这个名字的吸引。
斯特劳斯也不例外。
作为一名在报纸上有专栏的知名影评人,他对伊薇·凯拉的情绪相当复杂。和大多数同行不一样的是,他一直认为伊薇是有演技的,她的主要问题并不是演不好,也不是只能演同类型,也就是花瓶美女——而是不论伊薇·凯拉演谁,最终效果都像是在演她自己。
能演什么是什么,即能表演出和演员本人南辕北辙、毫无关联的角色,这种演员在整个影视也称得上屈指可数。实际上,演什么像什么,也就是说,能让角色短暂地盖过演员的自我,或者将自我演绎进角色当中反过来促成和增进角色的魅力,这已经是一个演员的最高成就。
斯特劳斯认为,伊薇就是演什么像什么的演员。
她演落难的少女就真的很像落难的少女,痛苦、迷茫、青涩;她演放荡的妇人就真的很像放荡的妇人,成熟、妩媚、性感;她演拥有女性身体的美少年,就真的像个活在异性体内的美少年;她演圣洁的修女也真的很圣洁——只要不加那段修女被蹂躏并走向堕落的剧情。
她的麻烦之处在于她的自我实在是太强横了,她的美丽和性感也太……太美丽和性感了。她不肯扮丑,也不肯讨好评委,但凡被批评低俗,下一部作品一定会加倍低俗,完全就是和掌握评判标准的那群人对着干。
影评人实际上已经不怎么批评伊薇了,她拍的电影观众一定买账,那就意味着肯定赚钱,那么她就绝不会缺电影可拍。
电影拍出来总是需要赚钱的,这是颠不破的真理,再一个就是骂多了之后观众其实也不乐意,甚至看不惯她行为的也会转而维护她了,道理很简单,美女的裸体不好看吗?
哪怕不喜欢她这样,有几个人真的不想看、不去看?
你根本拿她没有办法,还会被她嘲讽和痛骂——最丢脸的是,专业卖弄笔杆和嘴皮子甚至骂不过她。你骂她,骂的人太多了无人在意;她骂你,那就有好戏了。
斯特劳斯不想评价伊薇的为人作风,他只是由衷为伊薇感到可惜。
多少年没出过这样美,这样有资质的女演员了?为什么不爱惜羽毛呢?演些有深度的角色和剧情不好吗?就算真的自己喜欢脱(圈里的人都百分之百地确定她有此癖好),好剧本也不是没有类似的镜头。
也许这部电影里她会有所改变吧——每次为伊薇踏进影院,他都怀抱着这样的期待。
也是因为这种期待,斯特劳斯从不批评伊薇。很明显那没有用,伊薇·凯拉不吃那套。
相反,他尽可能地寻找伊薇表演中的优点,夸奖她的进步,不过这种影评不会发布在报纸上,只会发表在他没几个人会来的个人网站里。他是职业的,不能被质疑专业水平。
可能伊薇·凯拉知道这点,可能伊薇·凯拉看过他的评价。
她为他寄了新电影的宣传纸和票单。
究竟是什么电影?斯特劳斯十分好奇。他准时抵达影院,搜寻了一圈,没有找到同行……嗯,看起来这部电影确实没打算大张旗鼓,也不是为了洗刷名誉而拍的……
但是,斯特劳斯知道这部电影一定和以往不同。
就在这样的期待中,灯光熄灭,荧幕亮起。
这部电影有什么剧情?讲了什么故事?描述了什么角色?展示了什么主题?
斯特劳斯根本不知道。因为这部电影谈不上有剧情,没有打算讲故事,角色苍白单调正像是生活里的每个人,绝对称不上有主题可言。简单来说,以专业的标准来评价,整部电影毫无价值和意义,观看它完全是在浪费生命。
然而……然而,它是那样的美丽,又因为过分的美丽而使人害怕。
电影其实是静止的艺术。是,它看起来是运动的、流动的,但电影的艺术永远在于静止。电影的本质任务是高浓度地捕捉到某个瞬间,这个瞬间厚重、浓郁,像被灌进嗓子眼的一口烟,必须足够呛人,令人窒息。
最好的电影都是这样。电影当然需要讲好一个故事,但故事的作用是成为载体,就像人的意识需要基于身体才能存在,但不能纯粹地为了肉体活着而活——从这个角度上说,电影的缺乏剧情倒也不能单纯地算作一种缺点。
这部电影……
正如同伊薇本人,它具有太强烈的自我,以至于其余一切都被遮掩了。
斯特劳斯很强烈地注意到了导演的存在感,不论他或者她是谁,显然ta就黑洞一样渴望吸收一切。ta试图将目之所及的每个东西都展示在画面中,然而那种展示是诗性的,因为物体的力量隐匿其中,生命的激情在每个画面里闪耀。
伊薇永远处于画面的核心,导演从不使用柔焦镜头,画面却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松弛的、虚幻的、梦境般的朦胧中。老实说,整部电影更像是一条被阳光照得透亮的小路,你能看到灰尘在微光中浮动,能看到路上凌乱却可爱的碎石,能体会到树木花草摇摆时的微风和清香,却无法从中体会到任何剧情。你会无数次从路上走过,能在这上面产生千万种念头,然而,道路本身毫无故事可言。
很遗憾,伊薇并未在电影中展示任何演技。大部分时候,她都只是走来走去,一个接一个地认识新人,从台词中能看出来她是个远道而来的旅行者,出场的其他角色都是当地的居民……然后就没有了。
这种东西也算电影吗?斯特劳斯不知道该怎么评价。
只是,不论镜头有多自然,风景有多清透,居民有多热情好客,观看时却总能感到拥堵和挤压的感觉。
仿佛被困在套子里,汗水涔涔,痛苦不堪;仿佛所有有形和无形的都是加诸于身体的枷锁。
一切都很好,并没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似乎也没有强烈的遗憾和瑕疵,可就是不大好。世界很完美,但为什么不快乐?
美丽,过于美丽,美丽又真实,可为什么电影里没有任何……激情?
这部电影仿佛是在描绘囚犯。自由的、幸福的、美满的囚犯。集中营式的生活。苍白,残酷,动物世界般的生活。可是囚犯的生活会那么美吗?生活这么完美还算不算囚犯?生活如此完美——凭什么不快乐?
多么痛苦。最痛苦的在于不该痛苦却依然痛苦,找不到理由的痛苦。又或者理由是有的……理由太多了,然而无法改变,因此只能无可奈何地认命。渐渐地说服了自己,那都是应当的,本该的,事情本就如此,不可能有其他变化。
电影活力十足,生命力无比充沛。然而没有任何可能性。充满魅力,就只是不快乐。光亮,澄澈,自然,就只是不快乐。
斯特劳斯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部电影。他头晕目眩,平生头一次体会嗨得太过才会有的狂喜。他感到情绪激昂澎湃,只是唯独没有快乐。他缓慢地意识到那其实并非是“不快乐”,那似乎只是没有希望。完美不会有变化,太完美了,以至于凝固在一瞬间里;太完美了,以至于不需要思考、讨论、争吵。
太完美了,以至于隔阂早已产生却还互不知晓。太完美了,因此平铺直述,没有任何深刻的连接与共鸣。
太完美了,养殖场里的动物才会生活得如此完美。
……如果电影里的人都是养殖场里的动物,那么“人”在哪里呢?
斯特劳斯决定再看一次。或许不止一次,而是再多看几次。他相信这部电影里一定有“人”。他能感觉到,那盘桓在一切之上的某个阴影,那引导和规定了事物运转规律的存在。大约,必然是有的。
……会有“人”吗?
……是有“人”可怕一点,还是没有“人”可怕一点?